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5的博文

围棋感悟 ——写于星阵围棋升准4段之际

围棋感悟 ——写于星阵围棋升准4段之际 建议的步骤: 【步骤1】在别人的阵地(别人子多),策略是:限制对手,做活自己(确保自身安全) 【步骤2】在自己的阵地(自己子多),策略是:威胁对手的同时自己围空(强调效率) 围棋的制胜方法是:子效。围棋交替落子,如何在同样的手数中,将每个子的价值发挥得比对方大,那么就有胜算。这也是一种形势判断的方法,即暂且不去看双方当前的为空各有多少目,而是看每一手棋的子效是否高于对方。高子效就是一手棋有多种作用(至少两种)。 价值:棋往宽处下。 哪里宽广(发展潜力大),哪里就有价值。 先手是高子效的例子之一。 低手常犯的“恨空”,就是在别人阵地,并不是限制,而是过分深入而不顾自身安全。 一个总方针:每一步棋只求比对方多一点点价值就够了(如多围一点点空)。 降低计算量的方法:全盘每块棋都厚;熟悉常见棋形的一些手段。

Mengzi’s Reception of Two All-Out Externality Statements on Yi 義

Law, L.K.G. Mengzi's Reception of Two All-Out Externality Statements on Yi 義. Dao (2025). Ai: 以下是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总结: 引言(Introduction) 介绍孟子与告子、孟季子的论辩,主要围绕“义(yi)”的外在性问题。 阐述“全然外在性陈述”(all-out externality statement)在《孟子》6A4和6A5中的出现,并指出孟子对这类陈述的抵制。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Method and Roadmap) 介绍研究方法,强调以孟子对告子和孟季子的理解为主,而非探讨他们本人的真正观点。 文章将考察六种可能的解释,并分析相关经文(如6A4、2A2、6A1、6A5等)。 6A4 的文本、标点与翻译(Mengzi 6A4, Punctuated and Translated) 提供6A4的原文、标点以及英译,并讨论可能的语法和解读方式。 孟子对告子全然外在性陈述的理解(What Meng Ke Perceives and Resists in Gaozi’s All-Out Externality Statement) 分析6A4、2A2、6A1中告子的观点,并探讨孟子可能反对的内容。 讨论六种可能的解读 ,涉及义的来源、道德要求的基础等。 孟子对孟季子全然外在性陈述的理解(What Meng Ke Perceives and Resists in Meng Jizi’s All-Out Externality Statement) 主要围绕6A5展开,考察孟季子关于义的外在性观点及其辩护方式。 讨论孟子如何反驳孟季子的观点,提出“感受是否重要”的核心问题。 孟子的“外”概念及“义外”表述(Meng Ke’s Contrastive Use of ‘Wai’ and His View Expressible as ‘Yi Wai’) 进一步探讨孟子自己如何使用“外”这个概念,并考察他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义外”这一表述。 结论(Conclusion) 综合六种可能的解释,并总结哪种解释最能合理说明孟子对告子和孟季子的抵制理由。 提出最可能的孟子立场,即“ 义是...

张岱年论张载神化思想与相关争鸣评析

翟奎凤,张岱年论张载神化思想与相关争鸣评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02). AI: 本文详细探讨了张岱年对张载神化思想的研究及相关学术争鸣,分为四个小节,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 1. **唯物论视野下的张载神化思想**    - **张岱年的基本立场**:张岱年认为张载的神化思想是唯物论的,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基础和根源,神、理、性等都是从属于“气”的派生性存在。    - **天与神的关系**:张岱年引用《正蒙·天道篇》中的“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认为“神”是物质世界变化不测的本性,而“天”则是这种变化的必然规律。    - **太虚与神的关系**:张岱年认为“太虚”是气的本体状态,神是太虚的微妙感应关系,既是太虚的本性,也是其功能属性。    - **神与气的关系**:张岱年强调神是气的本性,是气变化的动力因,神与气是内在统一的,神是气固有的变化不测的本性。    - **神与性的关系**:张岱年认为“性”是万物的总性,是对立的统一,而“神”则是变化的动力因,两者都具有“一”的特征,但“神”更具动态性。 ### 2. **张载神化思想中的唯心论残余**    - **对万物形色的贬斥**:张岱年指出, 张载为了抬高“神”,贬低形而下、有形有象的物质世界,甚至将其称为“糟粕”,这与唯心主义贵神贱形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 **“虚明照鉴”的表述**:张岱年认为张载用“虚明照鉴”来形容“神”,容易引起唯心论的误解,因为这种表述通常用于形容精神作用。    - **对鬼神的解释**:张岱年认为张载对鬼神的解释虽然具有理性色彩,但仍然沿用了传统鬼神的概念,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 **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张岱年指出,张载在认识论上区分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认为“德性之知”超越了感官经验,具有神秘主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 3. **唯心、唯物:邓冰夷等人与张岱年的论辩**    - **邓冰夷与吕世骧的观点**:邓冰夷和吕世骧认为张载思想是客观唯心论,强调“神”在张载思想中的首要...

「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当代新儒学

冯耀明. (2003). 「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当代新儒学. 中文大学出版社. 本书第一部分分析“哲学”“主体”等概念。 第二部分讨论当代新儒家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部分以分析哲学的方法批评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在”思想,第七章以熊十力为靶子,认为熊所谓的超越内在只是一种神秘主义。第八章批驳当代宗教哲学中有关“超越内在”的可能观点。第十章则使用孪生地球的思想实验。

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翟奎凤. (2023). 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史(4), 66-74. AI: 本文《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主要探讨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神”的思想,结合《易传》神化论,并分析二程兄弟在这一问题上的异同。文章的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一、生生与妙用之神 二程认为,“神”与“帝”“天”“道”“理”是形上本体的不同称谓。 其中,“妙用”是二程对本体之神的基本界定,神作为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气密不可分。 程颢强调“神”为变化之动因,“运动变化者,神也”,与程颐所说“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相呼应。 文章还探讨了二程对《易传》“妙”概念的理解,并将其与道家“妙”概念做比较。 二、神气、阴阳与“所以”之道 讨论二程关于神与气的关系,强调“气外无神,神外无气”。 批评张载以“清”论神的观点,认为清浊皆具神,神遍在于一切气中。 进一步分析二程如何诠释“阴阳”“道”与“神”,认为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修养角度来看,养气是修神的基础,修养至神则达到儒家追求的境界。 三、神化、礼乐与鬼神 结合《易传》“穷神知化”论述二程的神化思想,认为“穷神知化”不仅指自然生化,也关涉人伦日用。 讨论“存神过化”的工夫论,认为君子修养自身则“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二程的鬼神观理性化,认为“鬼神即造化”,接近张载“鬼神者,二气之良能”的说法。 但在祭祀场合,二程仍强调鬼神的神圣性,特别是斋戒以“神明其德”的意义。 四、余论 讨论“天道之神”与“人心之神”的贯通,认为人之知思也依赖于神。 天道之神即太极妙用之神,二程对“神”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程颢更关注神化思想,而程颐较少强调这一概念。 最后,总结二程如何通过神化思想来解释宇宙本体与人之修养的关系。 文章总体上论述了二程如何继承并发展《易传》的神化思想,探讨了神与气、阴阳、礼乐、鬼神等范畴的关系,并分析了二程在神化问题上的异同点。 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引言) 文章首先介绍《易传》中的神化思想如何影响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并指出“神”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同时,文章回顾了学界对二程神化思想的研究,并提到程颢与程颐在此问题上的可能分歧。 ➡ 问题意识 :二程如何理解“神”?二者是否存在重大分歧?神如何与...

耶稣是孝子吗

呂妙芬. (2018). 耶穌是孝子嗎? 明末到民初漢語基督宗教文獻中論孝的變化.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99), 1-46. AI: 本文探讨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孝道观念及其变化,特别是耶稣孝子形象的演变。文章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以下是各小节的详细总结: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天主教对孝道的论述 1.1 天主教孝道观的基本特征 天主教入华后,面临与儒家孝道的冲突,传教士们试图调和两者的关系。 天主教强调“孝乃从命之德”,孝的核心是顺服,尤其是顺从天主的旨意。 以 “三父”观念(天主、国君、家父) 来重新界定伦理次序,强调“先天主、次国君、再家父”。 这种孝道观与儒家“亲亲”原则不同,天主教认为孝不仅限于家族亲情,而应首先归向天主。 1.2 传教士如何调和天主教与儒家孝道 传教士承认儒家五伦的合理性,并强调天主教同样重视五伦,特别是孝道。 反对墨家“兼爱”思想,认为孝道应有亲疏次序,不能混淆血亲与一般人之间的关系。 在解释孝道时,天主教吸收了儒家思想,但又强调 顺服高于血缘情感 。 例子:利玛窦提出的“三父”理论,高一志强调“从命之德”,均是试图在孝道问题上与儒家调和。 1.3 耶稣的孝子形象 耶稣的孝行被塑造成顺服天主的典范。 传教士用儒家的孝道观念来解释耶稣的行为,如: 耶稣顺从玛利亚和若瑟(约瑟) :圣经记载耶稣12岁时顺从地回家,这被解读为孝行。 耶稣临终前安排门徒照顾母亲 :在十字架上,耶稣让门徒若望(约翰)照顾母亲,被解读为孝德的表现。 耶稣甘愿受难 :被解释为对天主的“孝顺”,即至高的顺服精神。 1.4 旧约人物作为耶稣孝德的预表 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被用来类比耶稣的牺牲: 亚伯拉罕顺服天主,愿意献祭儿子以撒,被视为“孝顺天主”的典范。 以撒的顺从象征耶稣的顺服,即完全服从天父的旨意而接受苦难。 这种解读符合天主教“孝乃从命之德”的理念,与儒家以血缘为核心的孝道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变化 2.1 晚清时期基督教对孝道的延续 传教士依然强调“孝顺天主”是最重要的孝德。 与此同时,基督教的孝道观受到了更多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批评,尤其是认为其不符合儒家伦理。 在清末维新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者开始重新评价基督教孝道,并尝试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基督教伦理。...

焦循阮元评传

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焦循科举不顺。 “乾隆五十年(1785),焦循父母先后谢世。当时,焦循正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未及赶回家中,父已绝气。得知父亲临终大呼“大儿”,焦循痛不欲生,几欲自尽,最后被岳父阮承勋劝阻而罢。然而,父亲的亡故对焦循的打击实在是太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平第一大咎,梦寐中所不能安也”。   不久,焦循的嫡母谢孺人也相继去世。正当焦循还沉浸在失去双亲的悲痛之际,新的打击又悄然而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值清朝的大比之年。这次前来南京主持江南乡试的主考官是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大学士等,曾为嘉庆帝为皇子时的师傅。   按照清代科考规定,凡正在服丧期间的生员均不得参加考试。由于这次考试所出考题为“过位升堂考”,这恰恰是焦循平时烂熟于心的题目,对他而言,可谓驾轻就熟,毫不困难。然而,人的命运往往难以捉摸。眼睁睁看着这一生难得一遇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焦循只能暗自悲伤而已。”(页7) 焦循与钱大昕讨论“孝”的问题,认为出于孝心,对先人的粉饰不为过。(页21-23)【重要】 焦循著有易学三书。并且,批评堪舆学(风水),批评是虞翻之唾余。 焦循晚年编纂《孟子正义》。以易学解释孟子:(1)通神变化之道;(2)感而遂通之道(以感通言人性);合天地之大人(易学的伦理学)

Between and beyond Consequentialism and Deontology: Reflections on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Bai, Tongdong (2022). Between and beyond Consequentialism and Deontology: Reflections on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9 (4):373-387. 注意本文,作者对孟子与尼采的比较,即“自然秩序”的相似性(文章的第四节)。 AI: 本文探讨了孟子的道德哲学,主要聚焦于义利(righteousness-benefit)之分,并将其与西方哲学中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和义务论(deontology)进行比较。作者首先批评了对孟子的简单义务论或结果论解读,认为孟子的道德思想不能完全归类为二者之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包括: 孟子的表面义务论倾向 :孟子强调义(yi)比利(li)更重要,似乎符合义务论的立场,尤其在3B:1等文本中,他拒绝以利益计算作为道德决策的依据。 孟子隐含的结果论倾向 :在1A:1、6B:4等文本中,孟子论证义行最终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如国家安定或君王真正的统治权威,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论证符合精致的结果论(sophisticated consequentialism)。 孟子的双重分化(double bifurcation) : 对“道德大人”(morally great persons)和“小人”(common people)采取不同的道德要求:大人应当坚持义,而小人(尤其在基本物质需求未满足时)可从利益角度出发。 在伦理与政治上采取不同原则:大人在个人层面奉行义务论,而在政治治理上采取功利主义做法,为百姓谋利。 孟子与尼采的比较 :孟子承认道德上的不平等,主张“大人”应指导“小人”,这一点与尼采的主人-奴隶道德区分相似。但孟子强调怜悯和仁爱,而尼采否定怜悯。 孟子既非纯粹义务论者,也非纯粹结果论者 :作者认为孟子的道德哲学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二分法,既包含非康德式的义务论元素,也包含精致的结果论因素,同时兼具现实主义的政治考量。 综上,文章主张孟子的道德哲学独特且复杂,不能简单归类为义务论或结果论,而是同时包含二者,并且具有“道德等级制”和“伦理-政治双轨”的特点。 本文《Between and Beyond Consequentialis...

Manipulation Cases i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自由意志问题的操控案例的文献综述

De Marco, G. and Cyr, T.W. (2024), Manipulation Cases i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Part 1: Cases and Arguments. Philosophy Compass, 19: e70009. https://doi.org/10.1111/phc3.70009 De Marco, G., & Cyr, T. W. (2024). Manipulation cases i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part 2: Manipulator-focused responses. Philosophy Compass, e70008. https://doi.org/10.1111/phc3.70008 对于操控问题,存在鹰派与鸽派。 Part1 Sec. 5 McKenna的宗教皈依的案例如何反驳操控论证?(AI) 削弱操控案例的特殊性:如果未受操控的个体(如宗教皈依者)发生巨大行为变化后仍然负责任,那么操控案例中的个体为何就不负责任?这表明操控论证过度依赖于“被操控”这一因素,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心理变化现象。 改变直觉判断的方向:Pereboom 试图用操控案例来推翻兼容论,而 McKenna 认为,我们应该用现实案例来说明操控案例并不特别,从而削弱操控论证的影响力。 支持兼容论的直觉基础:McKenna 认为,这些现实案例是兼容论者最接近的直觉支持证据,因为它们表明人在经历重大变化后仍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AI: 详细概括两篇文章各个小节的内容 第一篇:《Manipulation Cases i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Part 1: Cases and Arguments》 主要内容: 本篇文章介绍了操控案例(manipulation cases)在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讨论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与之相关的核心论证——操控论证(manipulation argument)。文章概述了不同类型的操控案例,讨论了针对兼容论(compatibilism)的操控论证,并探讨了回应这一论证的两种主要立场: 强硬路线(hard-line) 和 软化路线(s...

Recent Work o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文献综述

Levy, N. and McKenna, M. (2009), Recent Work o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Philosophy Compass, 4: 96-133. https://doi.org/10.1111/j.1747-9991.2008.00197.x 本文讨论了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问题的最新的六大话题(截至2009)。 (1) 哈里·法兰克福(Harry Frankfurt)的论证,即道德责任并不要求个体拥有做出其他选择的自由;   (2) 对自由行为来源的关注日益增强;【相当于在探讨什么才算是“自由意志”】 (3) 关于道德责任是否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的争论;【道德责任的特性是什么】  (4) 近期兼容论者试图重新证明道德责任需要做出其他选择的自由;   (5) 控制条件在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中的作用;   (6) 围绕运气(luck)问题的争论。 AI: 以下是对 Neil Levy 和 Michael McKenna 在 Philosophy Compass 期刊上发表的 《Recent Work on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一文各部分的详细概括。 1. 导论(Introduction)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哲学讨论在 20 世纪上半叶主要围绕着克服对 兼容论(compatibilism) 的反对。然而,近年来 不兼容论(incompatibilism) 重新成为焦点,包括 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s) 和 硬决定论者(hard determinists) 的观点。 过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能够做出其他选择”(could have done otherwise)的分析,而近年来的关注点已经转向了自由行为的来源(source of free actions)。 本文总结了六个当前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核心讨论领域: Frankfurt 的反 PAP 论证 (即 道德责任不要求“能够做出其他选择” )。 自由行为的来源问题 (强调自由行为的因果来源是否来自个体自身)。 道德责任的历史性问题 (道德责任是否受制于个体的历史背景)。 兼容主义者对...

Early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Kim, R. (2016) Early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Philosophy Compass, 11: 473–485. doi: 10.1111/phc3.12341. emotion和virtue是当代道德心理学与儒家伦理的重要交汇点(p. 474)。 AI: 本文的各个小节内容概述如下: 引言(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早期儒家伦理学与当代道德心理学之间的交汇点。由于早期儒家思想(《论语》、《孟子》、《荀子》)高度关注德性培养,本文探讨了其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道德模块化、情境主义等领域的先见性。作者认为,早期儒家通过将规范性视角与对人类行为的实证观察相结合,为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跨文化道德心理学的必要性 现代道德心理学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将哲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然而,西方学界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仍然不足。作者引用麦金太尔(MacIntyre)的观点,强调道德哲学研究应结合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否则可能陷入自身文化的局限。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不同的道德心理学体系,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理解。 情感、道德萌芽与人性(孟子) 孟子认为,道德情感(如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性的自然萌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发展为仁、义、礼、智等德性。 这种观点可以与现代道德心理学中的 “道德模块化理论” 对比。例如,海特(Haidt)的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提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如伤害/关爱、公平/互惠、群体忠诚、权威尊重和纯洁/神圣感。孟子的道德萌芽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早期的道德模块化理论。 孟子的理论强调 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核心作用 ,这与西方哲学传统(如斯多葛派、康德)对情感的不信任形成对比。 情境主义批判与早期儒家美德伦理 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情境主义”认为,道德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远大于人格特质,挑战了传统的美德伦理学。 作者探讨了儒家伦理如何回应情境主义批判,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道德发展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社会支持(如礼仪、习惯、文化环境)。 早期儒家(特别是荀子)认识到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并主张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如礼乐制度)来塑造个体的道...

Laughter in early China: The Zhuangzi and beyond

Yuan A. Laughter in early China: The Zhuangzi and beyond.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21;84(2):321-340. doi:10.1017/S0041977X21000719 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就两个: 其一,笑在庄子文本中的特征(例如,笑的分类) 其二,笑在早期中国文献的特征(例如,笑的作用) AI: 以下是文章《Laughter in Early China: The Zhuangzi and Beyond》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 ### **摘要(Abstract)** 文章研究了《庄子》中的笑声,并扩展到对早期中国笑声的研究,强调笑不仅仅是幽默的表现,而是一种社交、政治和伦理工具。文章探讨了笑如何排斥持不同价值观的人、挑战政治权力、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并作为改变视角的重要信号。 ### **引言(Introduction)** 介绍了关于笑的三种主要理论——优越理论(superiority theory)、不协调理论(incongruity theory)和释放理论(relief theory)——并指出笑与幽默不同,笑可以作为表达和改变心理状态的方式。作者强调,《庄子》中的笑声超越了幽默的范畴,具有多层次的哲学意义。 ### **《庄子》中的笑(Laughter in the Zhuangzi)** 分析了《庄子》文本中的笑声如何运作,指出它在伦理、政治和社交领域的作用。例如,笑可以: - 吸引读者并使其认同特定价值观 - 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 - 作为一种非语言工具表达愤怒和挑战权威 - 表示对外界不可控事物的超然态度,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掌控。 ### **在早期中国定位《庄子》的笑(Situating Zhuangzi's Laughter in Early China)** 讨论了《庄子》的笑声如何在更广泛的中国早期文本中运作。文章比较了《庄子》的笑声与《晏子春秋》《韩非子》等文本中的笑,指出笑不仅仅是幽默的表现,也可用作批评、抗议或传达深刻智慧的手段。 ### **结论(Conclusion)** 总结了笑在早期中国的多重功能,指出它不仅用于嘲笑或表达幽默,还可以作为批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