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论张载神化思想与相关争鸣评析

翟奎凤,张岱年论张载神化思想与相关争鸣评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02).


AI:

本文详细探讨了张岱年对张载神化思想的研究及相关学术争鸣,分为四个小节,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 1. **唯物论视野下的张载神化思想**

   - **张岱年的基本立场**:张岱年认为张载的神化思想是唯物论的,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基础和根源,神、理、性等都是从属于“气”的派生性存在。

   - **天与神的关系**:张岱年引用《正蒙·天道篇》中的“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认为“神”是物质世界变化不测的本性,而“天”则是这种变化的必然规律。

   - **太虚与神的关系**:张岱年认为“太虚”是气的本体状态,神是太虚的微妙感应关系,既是太虚的本性,也是其功能属性。

   - **神与气的关系**:张岱年强调神是气的本性,是气变化的动力因,神与气是内在统一的,神是气固有的变化不测的本性。

   - **神与性的关系**:张岱年认为“性”是万物的总性,是对立的统一,而“神”则是变化的动力因,两者都具有“一”的特征,但“神”更具动态性。


### 2. **张载神化思想中的唯心论残余**

   - **对万物形色的贬斥**:张岱年指出,张载为了抬高“神”,贬低形而下、有形有象的物质世界,甚至将其称为“糟粕”,这与唯心主义贵神贱形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 **“虚明照鉴”的表述**:张岱年认为张载用“虚明照鉴”来形容“神”,容易引起唯心论的误解,因为这种表述通常用于形容精神作用。

   - **对鬼神的解释**:张岱年认为张载对鬼神的解释虽然具有理性色彩,但仍然沿用了传统鬼神的概念,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 **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张岱年指出,张载在认识论上区分了“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认为“德性之知”超越了感官经验,具有神秘主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 3. **唯心、唯物:邓冰夷等人与张岱年的论辩**

   - **邓冰夷与吕世骧的观点**:邓冰夷和吕世骧认为张载思想是客观唯心论,强调“神”在张载思想中的首要性和根本性,认为张载抬高“神”而贬低物质世界,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 **陈玉森的观点**:陈玉森认为张载思想中的“性”和“神”是宇宙精神,具有良知属性,推动物质世界的变化,这与客观唯心论相符。

   - **高羽的观点**:高羽认为张载思想中唯物主义方面是次要的,唯心主义方面是主要的,特别是“神”对“形”的主宰性体现了唯心主义。

   - **周清泉的观点**:周清泉认为张载的“太虚”是清通不可象的“神”,是宇宙的精神,张载的思想是客观唯心论。

   - **张岱年的反驳**:张岱年坚持认为张载思想的主调是唯物主义的,强调“神”是气的微妙变化,并非精神或神灵,并对邓冰夷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 4. **结语**

   - **张岱年的总结**:张岱年从1937年起就认为张载思想是唯物论的,并在1950年代后更加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认为张载的神化论虽有唯心论残余,但主调是唯物主义的,并具有辩证法精神。

   - **神化论的独特性**:张岱年指出,张载的神化论源自《易传》,具有中国哲学特色,是宇宙论和人生境界论的结合。神既是形而上、超越性的存在,又是内在于万物的变化动力因。

   - **学术争鸣的意义**:文章指出,简单以唯物、唯心来评判张载思想的时代已经过去,张载的神化论具有独特价值,对理解中国哲学和宇宙论有重要意义。

   - **对未来的启示**:张岱年认为,张载的神化论对今天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有重要启示,有助于克服物化与异化,回归主体性,追求超越性。


### 总结

本文通过对张岱年关于张载神化思想的研究及相关学术争鸣的梳理,深入探讨了张载思想的唯物与唯心之争,揭示了张载神化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张岱年坚持认为张载思想的主调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承认其中存在唯心论残余。邓冰夷等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张载思想是客观唯心论。这些学术争鸣深化了对张载思想的理解,也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