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翟奎凤. (2023). 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史(4), 66-74.
AI:
本文《神气与生化:二程神化思想研究》主要探讨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神”的思想,结合《易传》神化论,并分析二程兄弟在这一问题上的异同。文章的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一、生生与妙用之神
- 二程认为,“神”与“帝”“天”“道”“理”是形上本体的不同称谓。
- 其中,“妙用”是二程对本体之神的基本界定,神作为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气密不可分。
- 程颢强调“神”为变化之动因,“运动变化者,神也”,与程颐所说“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相呼应。
- 文章还探讨了二程对《易传》“妙”概念的理解,并将其与道家“妙”概念做比较。
二、神气、阴阳与“所以”之道
- 讨论二程关于神与气的关系,强调“气外无神,神外无气”。
- 批评张载以“清”论神的观点,认为清浊皆具神,神遍在于一切气中。
- 进一步分析二程如何诠释“阴阳”“道”与“神”,认为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 从修养角度来看,养气是修神的基础,修养至神则达到儒家追求的境界。
三、神化、礼乐与鬼神
- 结合《易传》“穷神知化”论述二程的神化思想,认为“穷神知化”不仅指自然生化,也关涉人伦日用。
- 讨论“存神过化”的工夫论,认为君子修养自身则“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 二程的鬼神观理性化,认为“鬼神即造化”,接近张载“鬼神者,二气之良能”的说法。
- 但在祭祀场合,二程仍强调鬼神的神圣性,特别是斋戒以“神明其德”的意义。
四、余论
- 讨论“天道之神”与“人心之神”的贯通,认为人之知思也依赖于神。
- 天道之神即太极妙用之神,二程对“神”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程颢更关注神化思想,而程颐较少强调这一概念。
- 最后,总结二程如何通过神化思想来解释宇宙本体与人之修养的关系。
文章总体上论述了二程如何继承并发展《易传》的神化思想,探讨了神与气、阴阳、礼乐、鬼神等范畴的关系,并分析了二程在神化问题上的异同点。
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引言)
文章首先介绍《易传》中的神化思想如何影响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并指出“神”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同时,文章回顾了学界对二程神化思想的研究,并提到程颢与程颐在此问题上的可能分歧。
➡ 问题意识:二程如何理解“神”?二者是否存在重大分歧?神如何与气、阴阳、礼乐、鬼神等概念相联系?
2. “神”的本体论性质:神作为生生与妙用
文章首先从本体论层面探讨二程如何界定“神”。
- “神”与“天”“帝”“道”“理”:二程将“神”视为天道的一部分,强调其“妙用”。
- “神”与生生变化:程颢认为“神”是宇宙变化的动力因(运动变化者,神也),程颐则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思路相似但表述不同。
- 《易传》“妙”概念的分析:文章讨论了《易传》对“妙”的用法,并比较了儒家与道家对“妙”概念的不同理解。
➡ 核心观点:神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力,与宇宙变化密不可分。
3. “神”与气化论:二程对神气关系的探讨
- 神与气的关系:“气外无神,神外无气”,强调二者不可分离。
- 对张载的批评:二程认为张载将清气视为神是不完整的,神存在于清浊二气之中。
- 神作为阴阳气化的动力:文章分析程颢如何以神解释阴阳变化,而程颐更多以“道”解释阴阳变化,但两者实质相通。
- 修养工夫的意义:养气是修神的基础,养气充足才能达到神妙之境。
➡ 核心观点:神既具有形而上性(超越性),又内在于气(贯穿生化),并且与修养工夫密切相关。
4. “神化”在伦理与社会实践中的体现:礼乐与鬼神
- “穷神知化”与日常实践:程颐认为穷神知化的境界就在礼乐、孝悌等伦常事务中,而非超然于现实的神秘体验。
- 神化的社会功能:程颢认为圣人通过礼乐实现神化,圣人之德上通天地,与道家“神人”概念不同。
- 鬼神观的理性化:二程将“鬼神”解释为“造化之迹”,即自然气化的作用,削弱了宗教性和神秘性,但仍承认祭祀中的鬼神概念。
➡ 核心观点:神不仅是宇宙的本体性动力,也贯穿于人伦日用,最终落实在伦理实践之中。
5. 归结与反思:天道之神与人心之神的统一
- 天道之神 = 太极妙用之神:天道至神,圣人默契神道并设教,使天下归服。
- 神明的主体性:人心的知思需“因神以发”,人的意识不仅依赖气化能量,还需与天道神明合一。
- 程颢 vs. 程颐:程颢更关注神化思想,程颐相对保守,偏重于理的探讨,但二者的根本观点没有实质性差别。
➡ 最终结论:二程的神化思想既是宇宙论、形上学的理论范畴,也与修养工夫、伦理实践密切结合。
总结:文章的整体论证思路
- 提出问题:神在二程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气、阴阳、礼乐、鬼神的关系。
- 本体论层面:神的定义及其作为生生妙用的本质。
- 宇宙论层面:神与气的关系,如何作为阴阳变化的动力。
- 伦理与实践层面:神化如何体现于礼乐、鬼神、修养工夫之中。
- 总结反思:二程对神的看法虽有侧重不同,但其思想在天道、修养、实践上是一致的。
文章整体逻辑严密,先从本体论(神的定义)出发,继而探讨神在宇宙气化、伦理实践中的作用,并最终归结于天道与人心的统一,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