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阮元评传

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焦循科举不顺。

“乾隆五十年(1785),焦循父母先后谢世。当时,焦循正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未及赶回家中,父已绝气。得知父亲临终大呼“大儿”,焦循痛不欲生,几欲自尽,最后被岳父阮承勋劝阻而罢。然而,父亲的亡故对焦循的打击实在是太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平第一大咎,梦寐中所不能安也”。  

不久,焦循的嫡母谢孺人也相继去世。正当焦循还沉浸在失去双亲的悲痛之际,新的打击又悄然而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值清朝的大比之年。这次前来南京主持江南乡试的主考官是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大学士等,曾为嘉庆帝为皇子时的师傅。  

按照清代科考规定,凡正在服丧期间的生员均不得参加考试。由于这次考试所出考题为“过位升堂考”,这恰恰是焦循平时烂熟于心的题目,对他而言,可谓驾轻就熟,毫不困难。然而,人的命运往往难以捉摸。眼睁睁看着这一生难得一遇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焦循只能暗自悲伤而已。”(页7)


焦循与钱大昕讨论“孝”的问题,认为出于孝心,对先人的粉饰不为过。(页21-23)【重要】


焦循著有易学三书。并且,批评堪舆学(风水),批评是虞翻之唾余。


焦循晚年编纂《孟子正义》。以易学解释孟子:(1)通神变化之道;(2)感而遂通之道(以感通言人性);合天地之大人(易学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