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孝子吗
呂妙芬. (2018). 耶穌是孝子嗎? 明末到民初漢語基督宗教文獻中論孝的變化.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99), 1-46.
AI:
本文探讨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孝道观念及其变化,特别是耶稣孝子形象的演变。文章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以下是各小节的详细总结: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天主教对孝道的论述
1.1 天主教孝道观的基本特征
- 天主教入华后,面临与儒家孝道的冲突,传教士们试图调和两者的关系。
- 天主教强调“孝乃从命之德”,孝的核心是顺服,尤其是顺从天主的旨意。
- 以“三父”观念(天主、国君、家父)来重新界定伦理次序,强调“先天主、次国君、再家父”。
- 这种孝道观与儒家“亲亲”原则不同,天主教认为孝不仅限于家族亲情,而应首先归向天主。
1.2 传教士如何调和天主教与儒家孝道
- 传教士承认儒家五伦的合理性,并强调天主教同样重视五伦,特别是孝道。
- 反对墨家“兼爱”思想,认为孝道应有亲疏次序,不能混淆血亲与一般人之间的关系。
- 在解释孝道时,天主教吸收了儒家思想,但又强调顺服高于血缘情感。
- 例子:利玛窦提出的“三父”理论,高一志强调“从命之德”,均是试图在孝道问题上与儒家调和。
1.3 耶稣的孝子形象
- 耶稣的孝行被塑造成顺服天主的典范。
- 传教士用儒家的孝道观念来解释耶稣的行为,如:
- 耶稣顺从玛利亚和若瑟(约瑟):圣经记载耶稣12岁时顺从地回家,这被解读为孝行。
- 耶稣临终前安排门徒照顾母亲:在十字架上,耶稣让门徒若望(约翰)照顾母亲,被解读为孝德的表现。
- 耶稣甘愿受难:被解释为对天主的“孝顺”,即至高的顺服精神。
1.4 旧约人物作为耶稣孝德的预表
- 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被用来类比耶稣的牺牲:
- 亚伯拉罕顺服天主,愿意献祭儿子以撒,被视为“孝顺天主”的典范。
- 以撒的顺从象征耶稣的顺服,即完全服从天父的旨意而接受苦难。
- 这种解读符合天主教“孝乃从命之德”的理念,与儒家以血缘为核心的孝道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变化
2.1 晚清时期基督教对孝道的延续
- 传教士依然强调“孝顺天主”是最重要的孝德。
- 与此同时,基督教的孝道观受到了更多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批评,尤其是认为其不符合儒家伦理。
- 在清末维新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者开始重新评价基督教孝道,并尝试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基督教伦理。
2.2 近代基督教孝道观的转型
-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孝道的观念也在转型:
- 政治变革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儒家伦理逐渐受到批判,孝道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唯一基石。
- 耶稣形象的转变:
- 传统天主教文献将耶稣塑造成顺服的孝子,而现代知识分子开始强调耶稣的革命精神,如沈嗣庄称耶稣为“革命家”。
- 耶稣的形象从“孝子”转变为“反抗权威、倡导平等”的人物。
- 儒家与基督教的对立:
-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儒家孝道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而基督教强调个人与天主的关系,更符合现代社会。
- 有人认为耶稣更像墨家的“兼爱”精神,而非儒家的“亲亲”伦理。
2.3 “本色基督教”对孝道的再解释
- 20世纪初,中国教会内部兴起“本色基督教”思潮,试图在西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找融合点。
- 一些中国基督徒开始强调基督教与孝道的兼容性,重新肯定孝与敬祖的重要性。
- 例如,方豪的著作重现了17世纪的观点,即天主教的孝道观可以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总结
- 明清时期,天主教传教士试图调和基督教与儒家孝道,将耶稣塑造成孝子的典范,并提出“三父”观念以适应中国伦理。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政治与思想的变迁,孝道的观念发生变化,耶稣的形象也从顺服的孝子转变为革命家或社会改革者。
- 20世纪初的“本色基督教”又试图重新解释孝道,使其与基督教信仰兼容,展现了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复杂互动。
这篇文章的核心议题在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改变乃至挑战传统孝道观念,同时耶稣的形象如何随着历史演变而被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