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Kim, R. (2016) Early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Philosophy Compass, 11: 473–485. doi: 10.1111/phc3.12341.
emotion和virtue是当代道德心理学与儒家伦理的重要交汇点(p. 474)。
AI:
本文的各个小节内容概述如下:
-
引言(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早期儒家伦理学与当代道德心理学之间的交汇点。由于早期儒家思想(《论语》、《孟子》、《荀子》)高度关注德性培养,本文探讨了其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道德模块化、情境主义等领域的先见性。作者认为,早期儒家通过将规范性视角与对人类行为的实证观察相结合,为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
跨文化道德心理学的必要性
现代道德心理学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将哲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然而,西方学界对跨文化研究的关注仍然不足。作者引用麦金太尔(MacIntyre)的观点,强调道德哲学研究应结合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否则可能陷入自身文化的局限。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不同的道德心理学体系,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理解。 -
情感、道德萌芽与人性(孟子)
- 孟子认为,道德情感(如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性的自然萌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发展为仁、义、礼、智等德性。
- 这种观点可以与现代道德心理学中的“道德模块化理论”对比。例如,海特(Haidt)的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提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如伤害/关爱、公平/互惠、群体忠诚、权威尊重和纯洁/神圣感。孟子的道德萌芽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早期的道德模块化理论。
- 孟子的理论强调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核心作用,这与西方哲学传统(如斯多葛派、康德)对情感的不信任形成对比。
-
情境主义批判与早期儒家美德伦理
- 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情境主义”认为,道德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远大于人格特质,挑战了传统的美德伦理学。
- 作者探讨了儒家伦理如何回应情境主义批判,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道德发展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社会支持(如礼仪、习惯、文化环境)。
- 早期儒家(特别是荀子)认识到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并主张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如礼乐制度)来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
-
儒家仪式与道德教育
- 儒家认为,仪式(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体现,也是道德培养的重要手段。
- 儒家仪式帮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道德习惯,使美德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如达马西奥的“躯体标记假说”)支持这种观点,即情感和习惯可以通过文化实践内化为道德直觉。
-
结论
- 早期儒家道德心理学强调道德培养的长期性、环境塑造的重要性,以及仪式在道德发展的核心作用。
- 虽然情境主义对传统美德伦理提出了挑战,但儒家伦理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调控来应对这些挑战。
- 未来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应更多地借鉴跨文化哲学传统,以更全面地理解道德发展和人性。
这篇文章通过比较早期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心理学,展示了儒家伦理如何为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