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ief, Desire, and Besire: Slote and Wang Yangming on Moral Motivation

Huang, Yong. "Belief, Desire, and Besire: Slote and Wang Yangming on Moral Motivation." Michael Slote Encountering Chinese Philosophy: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Philosophy. Ed. Yong Huang.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21. 81–98. 


文章结构:

一,介绍既有的休谟的Belief-Desire Model理论

二,介绍Slote的Besire概念,作为反休谟的第三阵营

三,指出王阳明的良知也是besire概念,它能够克服Slote理论的缺陷limitations


AI:

本文各小节内容总结如下:

  1. 引言(Introduction)
    本章探讨道德动机问题,回顾休谟的信念-欲望模型(Humean Belief-Desire Model)及其挑战者,并聚焦于第三类反休谟立场——“欲信”(besire)。以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为代表,这一理论认为信念和欲望并非两种分离的心理状态,而是结合在一起的单一心理状态。本章还将探讨王阳明的“良知”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欲信。

  2. 休谟的信念-欲望模型(The Humean Belief-Desire Model)
    休谟式的道德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行动的动机来源于其欲望及其信念,即某一行为能够满足该欲望。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和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提出了详细的分析,其中信念提供手段-目的的推理,而欲望提供行动的动力。该模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解释信念与欲望的不同“契合方向”(directions of fit)如何共同促成行动。

  3. 斯洛特的欲信(Slote’s Besire)
    斯洛特批评休谟模型,认为信念不仅仅是认知性的,还包含情感和动机成分,因此所有信念本质上都是欲信。这一理论试图解决休谟模型中信念和欲望如何相互作用的难题。然而,斯洛特的观点面临的问题是,他的欲信既过于激进(认为所有信念都是欲信),又不够彻底(仍需要独立的欲望来促成行动)。

  4. 王阳明的欲信(Wang Yangming’s Besire)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提供了一种更彻底的欲信理论。他认为道德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动机,即“知行合一”。例如,一个人知道孝顺父母的道理时,就已经有了孝顺父母的倾向,而不需要额外的欲望来促成行动。与斯洛特不同,王阳明的欲信仅适用于道德领域,并且不具有方向契合的冲突,因为道德信念的方向契合是从世界到心灵(world-to-mind),与欲望一致。

  5. 结论(Conclusion)
    本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反休谟立场,认为道德动机来自“欲信”而非单独的信念或欲望。相比斯洛特的理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更符合这一模型,并能更好地回应休谟式批评。王阳明的理论不仅解决了欲信可能的内在矛盾,还强调了道德信念的客观性,即道德观念必须基于人类本性的现实研究。


文中指出,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的“欲信”(besire)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局限(limitations),而王阳明的思想能够克服这些局限:


Slote 理论的局限

  1. 过于激进(Too Radical)——认为所有信念都是欲信
    • 斯洛特认为所有信念都包含情感和动机成分,因此所有信念本质上都是欲信(besire)。然而,这种观点过于普遍化,忽略了许多信念实际上并不会直接引发行动。例如,关于天气的信念(如“明天是晴天”)并不会自动促使某人采取特定行动,除非其信念与独立的欲望相结合(如“我想晒太阳”)。
  2. 不够彻底(Not Radical Enough)——仍需要独立的欲望来促成行动。
    • 尽管斯洛特强调信念本身具有情感和动机,但他依然认为信念需要一个独立的欲望才能真正促成行动。例如,他举例说,一个人相信某块石头是最大的一块,并且他想赚钱,所以当有人愿意为最大的一块石头付钱时,他会将石头带给那个人。这里,行动的真正动机仍然来源于独立的欲望(想要赚钱),而不是信念本身的驱动力。因此,他的“欲信”仍然没有完全脱离休谟模型。

王阳明如何克服这些局限

  1. 针对“过于激进”——限定“欲信”仅适用于道德信念

    • 王阳明并不认为所有信念都是“欲信”,而是认为只有道德认知(良知)才是欲信。例如,普通的事实性信念(如“明天是晴天”)不会自动促使人行动,而道德信念(如“我应该孝顺父母”)则天然地包含动机,并不需要额外的欲望。因此,他的理论避免了斯洛特理论的过度普遍化。
  2. 针对“不够彻底”——主张“知行合一”,不需要独立的欲望

    •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即道德认知本身就包含行动的动力。例如,一个真正理解“孝顺父母是对的”的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会自然地去孝顺父母。这意味着道德信念本身就足以促成行动,而不需要一个额外的独立欲望。这比斯洛特的理论更彻底,因为它完全摆脱了休谟模型对独立欲望的依赖。

总结

局限 斯洛特的“欲信” 王阳明的解决方案
过于激进 认为所有信念都是欲信 仅限于道德信念,普通事实信念不属于欲信
不够彻底 仍需独立欲望促成行动 “知行合一”,道德信念本身就能驱动行动

综上,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既避免了斯洛特理论的过度扩展,又克服了其对独立欲望的依赖,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完整的道德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