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athy with ‘Devils’: Wang Yangming’s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y
Huang, Yong, “Empathy with ‘Devils’: Wang Yangming’s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y,” in Moral and Intellectual Virtue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Michael Mi, Michael Slote, and Ernest Sosa, Routledge, 2018, 214-234.
AI:
本文《与魔鬼共情:我们从王阳明那里能学到什么》由黄勇撰写,主要探讨了王阳明的共情观念,特别是与不共情者(即“魔鬼”)共情的概念。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1. 引言
作者指出,尽管关于共情的哲学讨论在中国出现得比西方早,但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共情观念被认为已经过时。然而,作者认为儒家思想中关于共情的见解在当代研究中被忽视了。本文通过聚焦明代新儒家王阳明的哲学,探讨了与不共情者共情的概念。
### 2. 王阳明的共情观念
作者首先讨论了王阳明的共情观念,指出中文中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共情”的术语,但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念与共情有相似之处。王阳明认为,仁者(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感受到与天地万物的联系,并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 3. 王阳明的“与魔鬼共情”:它不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作者澄清了“与魔鬼共情”并不是指对不共情者产生愤怒或仇恨,也不是简单地体验他们的情感状态。作者还对比了当代心理学和哲学中对共情的不同定义,指出王阳明的共情观念与这些定义有所不同。
### 4. 王阳明的“与魔鬼共情”:它是什么
作者详细解释了王阳明的“与魔鬼共情”概念,指出这是一种对不共情者的内在痛苦(即良心痛苦)的共情。王阳明认为,仁者不仅会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还会努力帮助不共情者摆脱这种痛苦,使他们变得共情。【舜共情瞽叟吗?】【仁人还需要帮助别人成为仁人,要求比较高,有点普渡众生的感觉?】
### 5. 对王阳明“与魔鬼共情”的三点澄清
作者进一步澄清了王阳明的共情观念:
1. **共情者的痛苦与不共情者的痛苦**:共情者感受到的痛苦与不共情者可能感受到的痛苦是不同的,后者可能并不感到痛苦。
2. **共情与家长主义**:作者讨论了共情与家长主义的关系,指出在帮助不共情者时,应避免过度干预他们的自主性。
3. **共情的来源**:作者指出,共情并不一定需要共情者有过类似的经历,而是可以通过想象和理解他人的处境来实现。
### 6. 结论
作者总结道,王阳明的共情观念不仅关注共情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还强调帮助他人变得共情。这种观念与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共情理论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如何处理与不共情者的关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