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from models: knowing sages as sages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Karyn Lai (24 Oct 2024): Learning from models: knowing sages as sages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I:

本文围绕儒家哲学中的榜样学习(learning from models)展开,探讨如何通过认知方式“knowing-as”来理解圣人,并从规范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学习者如何模仿圣人。本总结将逐一介绍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并提供更详细的分析。


1. 引言:儒家榜样学习与“knowing-as”

文章首先指出,在儒家传统中,圣人(sage)不仅是道德理想的体现者,更是他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为普通人提供了参考标准。然而,要让圣人真正成为道德参照点,人们必须能够识别圣人,并认可他们的德行是值得效仿的。本文提出采用“knowing-as”(即“以某种方式认知”)这一认知方式来理解儒家的榜样学习,并认为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学习者如何认识圣人及其道德意义。


2. 儒家榜样学习的文化背景

本部分概述了儒家学习榜样的传统,并与战国时期的其他思想流派进行比较,特别是与墨家(Mohism)的对比:

  • 墨家的标准化原则:墨家强调以“法”(fa 法)作为行为的标准,例如工匠使用规矩(guī jŭ 規矩)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他们主张所有人应遵循同样的道德标准,如“义”(yì 義),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 儒家的榜样学习:相比之下,儒家更关注通过学习榜样来塑造道德人格,而不是依赖单一的标准。儒家认为,优秀的行为榜样能激发个人自觉地调整自身道德实践,并且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悟。

此外,文章还强调,儒家不仅认可正面的榜样(如圣人),也提供了负面榜样(如暴君),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哪些行为应被摒弃。


3. 谁是圣人?

这一部分探讨了战国儒家文本(《论语》《孟子》《荀子》)如何定义和辨识圣人,并分析了圣人作为榜样的作用。

  • 圣人的典范作用:尧、舜、禹等古代圣王被誉为圣人,他们以德治国、关注人民福祉,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 孔子的圣人地位:在《论语》中,孔子被描绘为道德卓越的君子,但他自己否认自己是圣人(A7.34)。然而,《孟子》明确将孔子认定为圣人,并强调圣人的存在对于道德传承的重要性。
  • 儒家的价值认同:孟子认为,识别和确认圣人身份对于社会至关重要,只有正确认知圣人,才能确保道德价值的持续传承。

这一部分强调,圣人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通过其具体行为、政治作为和德行塑造出来的榜样。


4. 圣人身上值得效仿的是什么?

本部分进一步探讨圣人值得学习的核心特质,并分析如何有效地向圣人学习。

  • 圣人之道(dao 道):圣人的榜样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整体人生轨迹和道德修养。不同圣人具有不同的“道”(dao),如:

    • 伯夷(Boyi)—以纯洁的德行著称
    • 柳下惠(Liuxia Hui)—宽容而具包容性
    • 伊尹(Yi Yin)—具有强烈责任感
    • 孔子(Confucius)—被描述为“完美的整体”。
  • 风格(feng 風)与榜样影响力:儒家不仅关注圣人的行为,还强调他们的“风格”(feng 風),即他们持之以恒的道德影响力。例如,孟子说,伯夷的风格能使腐败之人变得纯洁,柳下惠的风格能让狭隘之人变得宽厚。

  • 道德发展与圣人的现实意义:即便圣人具备非凡的德行,普通人依然可以从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学习。例如,孔子描述了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进步(A2.4),表明圣人的成长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一部分强调,学习圣人并非简单模仿他们的行为,而是理解他们如何在现实情境中做出道德决策,并培养自己的道德风格。


5. “knowing-as”的概念

本部分介绍“knowing-as”的概念,并将其与儒家榜样学习联系起来:

  • “knowing-as”概念:Michael Beaney 提出“knowing-as”是一种透过特定视角进行认知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是老师”或“把一个人视为老师”,这两者在认知上存在不同的层次。
  • 与儒家榜样学习的关联:学习者不仅要知道某人是圣人(knowing-that),还要以特定方式理解圣人的榜样价值(knowing-as),从而让圣人真正成为学习对象。

6. “knowing-as”在人物认知中的应用

本部分进一步讨论“knowing-as”如何适用于对人物榜样的理解:

  • “knowing-as”与关系认知:当我们说“我知道某人为inspirational教师”时,意味着一种关系认知,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了解。换句话说,“knowing-as”强调学习者与榜样之间的互动。
  • 古代文本中的示例:《吕氏春秋》区分了“知舜”(knowing Shun,即对舜的熟悉)与“知其圣也”(knowing that he is a sage,即认知舜的圣人身份),这与本文讨论的“knowing-as”区分相吻合。

7. 圣人与学习者之间的特殊认知关系

本部分探讨学习者与圣人之间的认知关系,强调模仿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道德承诺:

  • 理解圣人的目标是否值得追求:Stephen Grimm 提出,真正的理解是“理解-认同-认可”一个目标是值得追求的(understanding-as-taking-to-be-good)。学习者只有在认同圣人的道德目标之后,才会真正投入学习。
  • 学习者的责任:在儒家传统中,学习者一旦认识某人为圣人,就意味着承担了道德责任,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圣人的价值观。

8. 结论

本文总结了儒家如何通过榜样学习促进道德培养,并强调“knowing-as”有助于揭示这种学习方式的复杂性。最终,作者认为儒家传统提供了丰富的榜样资源,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些圣人的道德风格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原文,“知道一个人是老师”(knowing that someone is a teacher)和**“把一个人视为老师”**(knowing someone as a teacher)在认知上存在两个主要区别:

  1. 知识对象的不同(what is known)

    • Knowing that someone is a teacher 关注的是对某个事实的认知,即知道某人客观上从事教师职业或被社会认可为教师。这个知识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获得,比如听说、阅读或观察。
    • Knowing someone as a teacher 强调的是对该人物的一种特定认知方式。它不仅仅涉及外在事实,还涉及认知者自身的经历和视角,例如通过个人互动、课堂体验等来认识这个人是如何作为一名教师的。
  2. 认知方式的不同(how it is known)

    • Knowing that 通常是可传递的知识。例如,如果我知道“某人是老师”,我可以将这个信息传达给别人,而不需要对其教学风格或能力有深入了解。
    • Knowing-as 则涉及一种更直接、更具关系性的认知。比如,“我把某人视为一位好老师”意味着我对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或个人风格有亲身体验,并且认可其作为教师的特点。

这种区别与本文关于如何认识圣人的讨论密切相关。在儒家哲学中,仅仅知道某人被称为圣人(knowing that they are sages)并不足够,真正的道德学习需要**“以圣人的方式认识圣人”**(knowing sages as sages),即深入理解他们的道德风格、行为方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