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 Luck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Wang Yangming on the Confucian Problem of Evil
Huang, Yong, "Moral Luck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Wang Yangming on the Confucian Problem of Evil." In Ming-dong Gu, ed. Why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Still Matters. Routledge. (2018). pp. 68-81.
为什么人们会作恶?王阳明:习气→私欲→遮蔽良知。作者指出,一个人出生所遭遇的习气,取决于moral luck(p. 68)。但是,习气不是是作恶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还需要看一个人的will志(p. 75)。
AI:
以下是论文《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王阳明对儒家“恶”问题的探讨》的主要内容总结:
引言
- 讨论王阳明的“良知”(liangzhi),认为其既非“知道”(knowing-that),也非“知道如何”(knowing-how),而是一种“知道去做”(knowing-to)的道德知识,能促使人行善。
- 提出儒家关于“恶”的问题:既然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仍有人作恶?
- 论文旨在证明王阳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认为恶源自私欲,而私欲源于外在环境(xi)和人的生理/心理禀赋(qi),二者皆超出个人掌控,即属于“道德运气”。
- 文章挑战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和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关于道德运气的主流观点,认为王阳明的道德运气概念既避免了矛盾,也能保留道德责任。
1. 恶的起源
- 心(xin)是人的主宰,即人的本性即是“天理”,而本性本是至善。
- 良知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如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知悌。
- 恶并非实存,而是对善的偏离,比如过度或不足的情感反应(如过度愤怒或冷漠)。
- 恶的真正根源:人的心受到外物刺激,生出意念(yi),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而良知则能判断对错。
- 私欲的阻碍作用:良知本应自然显现,但人的私欲遮蔽了良知,如乌云遮蔽太阳,或尘埃覆盖明镜。
2. 恶的来源:环境与气质
- 环境(xi)的影响:人所处的环境会影响道德品质,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生理/心理禀赋(qi)的影响:不同人的禀赋清浊不一,会影响道德表现,如清澈的水映照明月,污水则映照模糊。
- 恶的形成:不良的环境和生理禀赋共同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更容易作恶。
3. 道德运气
- 由于xi 和 qi 超出个人控制,恶的形成似乎是“道德运气”的问题。
-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自然偶然性”(natural accident)和“社会偶然性”**(social accident)**概念可以类比王阳明的观点,说明人的品德和行为受外在因素影响。
- 当代哲学家(如Michael Slote、Susan Wolf)认为文化与环境可能使人无法认知自己的道德错误,例如希特勒青少年军成员无法理解战争罪恶。
- 威廉姆斯和内格尔的观点:道德责任应建立在可控性上,但现实中我们仍会对不可控的事情作道德评判,因此存在“道德运气”这一悖论。
- 王阳明的不同之处:他认为道德运气虽存在,但人仍有自由意志(zhi),可以选择向善,因此不会导致道德责任的消解。
4. 道德责任
- 意志(zhi)的作用:不良的xi 和 qi 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坚守意志抵抗不良影响。
-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
- 即使人在恶劣环境中长大或天生禀赋不好,依然可以通过意志抵御影响,因此仍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即便作恶的人仍然知道善恶的基本原则,例如盗贼知道偷窃是不对的,因此不能用“无知”作为免除责任的理由。
- 反驳文化决定论:某些学者认为文化会让人无法认知善恶,但王阳明强调个人仍然能通过意志超越文化与生理限制。
5. 欲望的重要性
- 道德行为不仅需要知识与意志,还需要情感和欲望的支持。
- 两种至善(ultimate good):
- 自然的至善:指未受环境刺激的本心,是静态的(类似佛教追求的“无善无恶”)。
- 实践的至善:指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的状态,是动态的,体现在行动中。
- 真正的圣人并非刻意行善,而是自然而然地喜欢善、厌恶恶,如同自然喜欢美、厌恶臭味。
6. 结论
- 王阳明通过环境(xi)和禀赋(qi)解释恶的来源,但不接受道德运气会消解道德责任。
- 个人仍可通过意志改变自己的道德品质,因此仍然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相比威廉姆斯和内格尔的道德运气悖论,王阳明的体系能更好地保留道德责任。
- 尽管有不良环境和先天禀赋的影响,但正因如此,道德修养的努力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