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 Expressivism in Simon Blackburn and Wang Yangming: Quasi-Realism or Just Realism (of a Different Brand)?
Huang, Yong, "Moral Expressivism in Simon Blackburn and Wang Yangming: Quasi-Realism or Just Realism (of a Different Brand)?"
AI:
本文主要探讨了道德表述主义(moral expressivism)在 Simon Blackburn 和王阳明哲学中的体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黄勇(Yong Huang)考察了 Blackburn 的“准实在论”(quasi-realism),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对道德属性的理解,讨论二者是否可以被归类为不同形式的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
1. 导论
作者指出,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虽然能够为道德判断提供坚实的基础,但难以捍卫,因为它必须克服“是-应问题”(Is-Ought Problem)、开放问题论证(Open Question Argument)、奇异性论证(Argument from Queerness)等挑战。相比之下,道德反实在论(moral anti-realism)更易于捍卫,但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因此,作者分析了 Blackburn 的准实在论和王阳明的道德观,试图探讨如何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2. Blackburn 的表述主义与准实在论
Blackburn 反对传统的道德实在论,认为道德判断并不描述外在的道德事实,而是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情感。他通过一致性(coherent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以及对人类本性的考察,试图为道德判断提供合理性:
- 一致性标准:道德判断的正确性取决于它是否与我们系统中的其他信念相一致。
- 实用主义标准:道德判断是否“有效”或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
- 人类本性标准:道德判断应符合人类的基本需求、欲望和共情能力。
Blackburn 认为,我们仍然可以谈论道德真理和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并非源于独立存在的道德事实,而是基于我们在实践中的合理讨论和判断。
3. 王阳明的表述主义
作者指出,西方学者(如 Nivison 和 Ivanhoe)倾向于将王阳明解释为一种道德实在论者,而中国学者则更常将其视为道德反实在论者(甚至是唯心主义者)。作者认为,这两种解读都有局限性:
- 王阳明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实在论者,因为他认为道德属性不是外在的,而是由心灵(心)赋予世界的。
- 但他也不是一个道德反实在论者,因为他认为道德认知(良知)具有真实性,并且人可以通过内在修养达到道德真理。
王阳明批评朱熹“理在事物之中”的观点,认为道德价值(如孝、忠、信等)不是外在的,而是由心灵自发表达的。这种观点类似于 Blackburn 的表述主义,即道德判断是我们心灵的自然反应,而非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4. 王阳明的道德实在论(不同类型的实在论)
尽管王阳明的道德观具有表述主义的特征,但他并没有像 Blackburn 那样止步于准实在论,而是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的道德实在论:
- 良知(liangzhi)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认知,它不仅仅是情感表达,而是同时包含认知和动机(belief-desire,或者“besire”)。
- 道德价值的真实性:王阳明认为,道德知识并非简单的主观情感,而是一种无法分割的知觉和行动倾向(如见孺子入井则生怜悯之心)。
- 人性与道德的统一:道德真理可以通过个体的修养(去除私欲)获得,并且这种真理基于人类心灵的普遍结构,而非外在事物。
5. 结论
本文认为,王阳明和 Blackburn 都属于表述主义传统,但王阳明更接近一种基于主体特性的道德实在论,而不是 Blackburn 所采取的准实在论。王阳明的道德观虽然不认为道德价值是客观世界中的“自然属性”,但它们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构造,而是植根于人类心灵的普遍性。
总结而言,本文通过比较 Blackburn 和王阳明的道德观,探讨了不同形式的道德实在论和表述主义之间的关系,主张王阳明的“心即理”学说既不是传统的实在论,也不是完全的反实在论,而是一种基于主体的特殊道德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