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 Saints

Wolf, Susan. “Moral Sai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9, no. 8 (1982): 419–39. https://doi.org/10.2307/2026228.


作者的核心论点:道德的完美moral perfection并不构成个人的幸福模式。首先,作者要解释何为道德圣人,且为何他们是不吸引人的。其次,从常识、功利主义和康德哲学来看道德圣人。最后,考虑道德圣人的哲学意涵。

功利主义会认为,如果人人是道德圣人,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幸福会少于追求多元价值的世界。康德义务论只要求遵循义务,不需要道德圣人的概念。

结论:作者只是强调,道德圣人的理想不应该作为标准standard而扼杀其他可能性。A person may be perfectly wonderful without being perfectly moral (p. 436).


AI:

《道德圣人》各小节内容总结

1. 引言
Susan Wolf 提出“道德圣人”(moral saint)这一概念,并质疑其作为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她认为,道德完美并不等同于个人幸福,因此,我们不应将道德圣人作为理想人格来追求。文章的目的在于分析道德圣人的特征,并探讨其对道德哲学的启示。


2. 道德圣人与常识道德观
Wolf 从常识道德观出发,描述了两种道德圣人:

  • 慈爱圣人(Loving Saint):将他人的幸福完全内化为自己的幸福,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
  • 理性圣人(Rational Saint):虽然仍有个人兴趣和快乐,但因为道德责任至上,他会压制或牺牲自己的兴趣。

两者都以道德至上为信念,但前者是出于关爱,后者是出于责任感。Wolf 认为,道德圣人的生活会缺乏多样性和个性,不符合我们通常认为的“圆满人生”。


3. 道德圣人的局限
Wolf 进一步论证,成为道德圣人意味着放弃许多非道德价值,例如:

  • 发展艺术、运动、幽默等兴趣爱好
  • 拥有讽刺、批判性思维等不符合“完美道德”形象的特质
  • 享受美食、音乐、时尚等个人乐趣

道德圣人必须“非常非常友善”,但这可能导致缺乏个性、幽默感和生活情趣。Wolf 认为,完美的道德人格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理想。


4. 道德圣人与道德理论
Wolf 讨论了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圣人的塑造:

  • 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幸福,可能推崇慈爱圣人,但若所有人都是道德圣人,社会反而会缺乏多样性,幸福总量可能减少。
  • 康德主义:强调道德义务,可能推崇理性圣人,但这种对道德法则的绝对服从,可能导致忽视个体兴趣和情感。

她指出,这两种理论都可能导致道德极端主义,使人无法自由地追求多样化的美好人生。


5. 对道德哲学的启示
Wolf 认为,道德圣人虽然值得尊敬,但不应成为普遍理想。她提出:

  • 道德不应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而应与个人发展、审美、创造性等价值并存。
  • 道德理论不应假设“越道德就越好”,而应接受道德之外的价值。
  • 我们需要承认,人生的美好不仅仅来自道德完美,也包括其他值得追求的个人理想。

她主张,我们应接受道德与个性发展的平衡,而非盲目追求道德极致。


6. 结论
Wolf 总结道,我们需要摆脱“道德至上”的观念,承认道德之外的价值。哲学家应重新思考道德理论的目标,并接受个体多样化的美好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