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的符号现象学与“佛系人格”的情感淡化

谭光辉.(2021).“怨恨”的符号现象学与“佛系人格”的情感淡化. 探索与争鸣(02),152-159+180. doi:CNKI:SUN:TSZM.0.2021-02-027.


"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其模态是"否定他者做",表示对他者行为的否定态度。作为基本情感的"怨",与作为复合情感的"恨""怒"等有明显的区别。"怨"可以与其他几种基本情感组合成不同的复合情感,包括厌恶、爱怨、喜怨、悲怨、仇恨、愤怒、忍与卑贱等。怨恨与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建构有着非常强的关联,道德法律体系以消除多数人的怨恨为基本原则。佛系是一种非抱怨型人格,事实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佛系在不抱怨的同时,其他情感也趋于淡化,这使社会感到紧张,因为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则对佛系无效。如果社会走向不再符合情感的自然规则,人类一直在追求的"意义"将面临虚无的深渊。 


尼采说,怨恨在奴隶道德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能通过采取行动作出直接的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得到补偿”,以怨恨为基础的奴隶道德……


与怨相关的组合情感:

+自指情感:喜、悲、欲、惧 【如喜怨,“小粉红真暖心”】【悲怨,例如诗怨】

+他指情感:爱、恶、恩、怨【如爱怨,即吃醋、或娇嗔】


重点在自己,则满足时“知足常乐”,不满足时“自怨自艾”。将关注重点放在他人而非自己,则满足时“感恩戴德”,不满足时“怨天尤人”。


佛系则淡化情感,更可怕的是背后隐含的价值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