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柔敦厚与直抒怨艾之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怨传统
夏秀,《在温柔敦厚与直抒怨艾之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怨传统》,齐鲁书社,2018年。
第一章 孔子的“诗怨”命题
诗,可以兴观群怨。【注意“观”】【突然感觉,元亨利贞对应兴观群怨】
对于诗,孔子的观点:
1,艺术理想:思无邪
2,艺术标准:文质彬彬
对于怨,孔子的观点:
1,内涵:不良情绪
2,以诗疏怨,否则怨有损君子人格。
第二章 谁之怨?诗怨的主体问题
1,读者
2,作者(例如孟子解诗,追溯诗人之怨)
第三章 诗怨的类型
1,个体之怨(个人的困顿境遇)——最直接的生存体验
2,哲人之怨(时空之中的渺小)
3,家国之怨
第四章 诗如何怨
发生方式:1,温柔敦厚(以理节情);2,直抒怨艾(不平则鸣)【日神,酒神?】
第五章 与诗怨有关的概念
怨刺:刺,责备,特别是刺上(责备上位者)【“禅让”之“让”也有责备的意思】
变风变雅(讽刺)、诗妖(怨谤)
悲剧:悲情、悲剧意识【尼采】
第六章
诗怨的审美特质:女性面具(如怨妇)【可与孟子的大丈夫相对】【妻-夫、文人-君主、子-父】
审美类型:1,悲慨;2,孤怨【孤独维度】
诗怨的精神特征:不遇【不得于亲,人生终极的不遇?】
【《庄子》: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