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马克·泰尔,《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中信出版社,2009年。


23个制胜投资习惯

投资大师

(1)相信最高优先级的事情永远是保住资本,这是他的投资策略的基石。

(2)作为习惯一的结果,他是风险厌恶者。

(3)他有他自己的投资哲学,这种哲学是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品位和目标的表达。因此,任何两个极为成功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有一样的投资哲学。

(4)已经开发并检验了他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购买和抛售投资系统。

(5)认为分散化是荒唐可笑的。【我的理解:反对分散化,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一。】

(6)憎恨缴纳税款和其他交易成本,巧妙地安排他的行动以合法实现税额最小化。

(7)只投资于他懂的领域。

(8)从来不做不符合他标准的投资。可以很轻松地对任何事情说“不”。

(9)不断寻找符合他的标准的新投资机会,积极进行独立调查研究。只愿意听取那些他有充分的理由去尊重的投资者或分析家的意见。

(10)当找不到符合他的标准的投资机会时,他会耐心等待,直到发现机会。

(11)在做出决策后即刻行动。

(12)持有盈利的投资,直到事先确定的退出条件成立。

(13)坚定地遵守他自己的系统。

(14)知道自己也会犯错。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即刻纠正它们,因此很少遭受大损失。

(15)把错误看成学习的机会。

(16)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回报也越来越多……现在他似乎能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因为他已经“交了学费”。

(17)几乎从不对任何人说他在做些什么。对其他人如何评价他的投资决策没兴趣也不关心。

(18)已经成功地将他的大多数任务委派给了其他人。

(19)花的钱远少于他赚的钱。

(20)工作是为了刺激和自我实现,不是为钱。

(21)迷恋投资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满足);可以轻松摆脱任何个别投资对象。

(22)24小时不离投资。

(23)把他的钱投到了他赖以谋生的地方。例如,巴菲特的净资产有99%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份,索罗斯也把他的大部分资产投入了量子基金。他们的个人利益与那些将钱托付给他们的人是完全一致的。



失败的投资者

(1)唯一的投资目标就是“赚大钱”。结果,他常常连本钱都保不住。

(2)认为只有冒大险才能赚大钱。

(3)没有投资哲学,或相信别人的投资哲学。

(4)没有系统,或者不加检验和个性化调整地采纳了其他人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对他不管用,他会采纳另一个……还是一个对他不管用的系统。)

(5)没信心持有任何一个投资对象的大头寸。

(6)忽视或不重视税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效益的影响。

(7)没有认识到对自身行为的深刻理解是成功的一个根本性先决条件。很少认识到盈利机会存在于(而且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他自己的专长领域中。

(8)没有标准,或采纳了别人的标准。无法对自己的贪欲说“不”。

(9)总是寻找那种能让他一夜暴富的“绝对”好机会,于是经常跟着“本月热点消息”走。总是听从其他某个所谓“专家”的建议。很少在买入之前深入研究一个投资对象。他的“调查”就是从经纪人和顾问那里或昨天的报纸上得到最新的“热点”消息。

(10)认为他任何时候都必须在市场中有所行动。

(11)迟疑不决。

(12)很少有事先确定的退出法则。常常因担心小利润会转变成损失而匆匆脱手,因此经常错失大利润。

(13)总是“怀疑”他的系统——如果他有系统的话。改变“标准”和“立场”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14)不忍放弃赔钱的投资,寄希望于“不赔不赚”,结果经常遭受巨大的损失。

(15)从不在某一种方法上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因此也从不知道如何改进一种方法。总在寻找“速效药”。

(16)不知道“交学费”是必要的。很少在实践中学习……容易重复同样的错误,直到输个精光。

(17)总在谈论他当前的投资,根据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现实变化来“检验”他的决策。

(18)选择投资顾问和管理者的方法同他做投资决策的方法一样。

(19)有可能花的钱超过他赚的钱(大多数人是这样)。

(20)以赚钱为目标:认为投资是致富的捷径。

(21)爱上了他的投资对象。

(22)没有为实现他的投资目标而竭尽全力(即使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

(23)投资对他的净资产贡献甚微——实际上,他的投资行为常常威胁到他的财富。他的投资(以及弥补损失的)资金来自于其他地方:企业利润、薪水、退休金、公司分红,等等。



一个完整的投资系统包含有关下列12个问题的详细规则:

1.买什么

2.何时买

3.出价多少

4.怎么买

5.买入量占投资组合的比例多大

6.投资后的监控

7.何时卖

8.投资组合结构和杠杆的使用

9.调查方法

10.对市场崩溃这样的系统性冲击的防范措施

11.处理错误

12.在系统无效时怎么做



注意,关于习惯五,是否应该分散化投资

正方: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反方:(1)没必要;(2)如果分散化,则收益低(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利润也最小化了)。

论证:找出1支可能会上涨(下跌)的股票容易,还是找出100支可能会上涨(下跌)的股票容易?【困难在于,我很难预测到股票未来会上涨还是下跌。】

因此,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符合他的标准的高概率事件上,不买则已,一买必是大手笔。

【我的看法,这个也不能绝对地来看(非黑即白)这个问题。例如本书第29章提到“聪明的分散化”——集中化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每年只能拿出几小时去管理投资,那就需要聪明的分散化,它旨在降低损失风险,以资产配置的方式进行。哈里·布朗(Harry Browne)提出了一种资产组合策略,即以下四类投资各占总资产的25%,每年更新一次:

股票:能在繁荣期中盈利;

黄金:能在通胀率上升的时候盈利;

债券:在利率下降的时候会升值;

现金:增强资产组合的稳定性;而且能在通货紧缩时增强资产购买力。】


第7章 集中于少数投资对象。

“分散化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手段。对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人来说,它几乎毫无

意义。——沃伦·巴菲特”【总而言之,分散化有助于避险,却不能赚大钱。——可是,认识我自己,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不愿投入大量精力)的投资者而言,赚大钱可能太贪心了。只有,当对某一投资对象有足够把握时,才可以集中化投资。】

任何一个领域中,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目标。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多个不同领域中。

专心投入单一目标的成果就是获得专家技能。就像分散化投资者一样,一个样样通的人实际上样样都不通,所以他很少像那些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投入唯一目标的人一样成功。

道理很简单,而且除了投资界以外,它在任何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涉猎的领域越多,你在某一种领域上所花费的精力就越少。【需要专一】


第29章

当投资大师找到一个符合他的标准的投资对象时,他总是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唯一限度就是他的可用资金。正因如此,他的投资组合是集中化而不是分散化的。由于你坚守着你的投资领地,你的所有投资都是同一类的。你已经把分散化投资的主流观点扔到了窗外(习惯五)。不过,尽管你应该坚持集中化投资方法,你还是需要设定所谓“头寸规模”。换句话说,你得决定每一项投资占总投资组合的比例。【换言之,集中化投资,是建立在对投资对象的深刻把握(并有充分信心)的基础之上。分散化的弊病在于,没有君臣佐使、没有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