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4的博文

Is Backsliding Possible on Xunzi’s View?

Sung, W. Is Backsliding Possible on Xunzi's View?. Dao 23, 397–421 (2024). 在《荀子》中,一个问题是how the sages, who were once ordinary people, could become sages?作者换了一个思路,质问:成圣之后是否会backsliding(故态复萌,老毛病又犯了)?作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可能有三种解释,作者依次对此进行评估。 AI: 本文讨论了在荀子哲学中,经过道德转化的人是否可能“退化”回到转化前的状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努力和学习可以转变为善。作者探讨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1. **解释A**:转化完全由环境因素驱动,因此当人处于不同环境时,退化是可能且可能的。这一解释被认为与荀子的整体哲学不一致,因而被排除。 2. **解释B**:转化涉及到人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使得退化不可能发生。在这种解释中,个体的道德本质被改变,因此即使在不良环境中也不会受到影响。 3. **解释C**:转化并没有改变人的根本性质,而是通过积累道德知识来实现的。虽然理论上退化是可能的,但由于转化后的人具备抵御负面影响的能力,退化的可能性很低。 作者最终认为很难在解释B和解释C之间做出明确的选择,建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荀子对道德知识及其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 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在费希特那里,民族是一个超越于国家的概念,爱国的爱,在于爱民族,而对民族之爱,在于爱民族中具有神圣永恒的事物,这个事物对于德意志民族而言就是“自由”。】 ◆第一讲 绪论 >>由此可见,给我们留下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折不扣地、毫无例外地把新的教养施给一切德意志人,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并且毫无例外地成为它的一切单个成员的教养;在这种教养方面,即在使人对公正事情衷心表示满意的教养方面,各个阶层将来在其他发展部门可能发生的一切差别都会完全消失;所以,按照这种方式,就在我们当中决不会形成民众教育,而是会形成特有的、德意志的民族教育。 ◆第二讲 概论新教育的本质 >>上述办法是德意志人的一种全新的、以前在任何民族中还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民族教育。在上一讲里,这种新教育与以往常见的教育不同,已经被描述为这样:以往的教育充其量说,也仅仅是告诫人们遵守良好的秩序与道德,但这些告诫却对现实生活不曾有任何效果,因为现实生活是按照全然不同的、这种教育根本不可能了解的缘由形成的;与这种教育相反,新的教育则必定能够按照规则,确实可靠和毫无差错地塑造和规定其学子的现实生活活动。 >>在人心中培养坚定不移的善良意志的这样一种确实可靠、深思熟虑的做法,应当是我所提倡的那种教育方法,而这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首要特征。 >>这类能力自动地设计的各个图像决不是反映现实的单纯摹本,而有能力变为创造现实的蓝本,它可以说是用新教育培养种族的工作所必须依据的出发点。我说的是自动地设计这些图像,所以这意味着学子们靠自己的力量造成它们,而绝不意味着,他们只能被动地把握和充分地理解那种由教育提供给他们的图像,并且就像它被提供给他们那样重复它,好像问题仅仅在于有这样一种图像。之所以要求学子们在形成图像方面要有自己的自动性,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设计的图像才能引起学子们强烈的愉悦之情。这是因为,让人对于某个东西仅仅表示喜欢,而没有任何抵触情绪,是一回事,并且这样让人被动地表示喜欢,至多只能是由被动的给予造成的;但是,对于某个东西感受到愉悦,以致这种情绪变为创造性的,引起我们的一切创造力量,则是另一回事。 ◆第三讲 再论新教育 >>我们所倡议的新...

【重要】沃尔夫:如何撰写哲学论文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李婷婷、聂一鸣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 [https://mp.weixin.qq.com/s/5m4BakQohpQ4jchd18SHnQ] 一篇哲学论文是对一个论题的辩护,解释和分析这个论题,给出支持论题的论证,陈述和考察该论题可能的反驳,并对它们作出回应。因此一篇哲学论文有五个部分: 1. 论题的陈述 2. 论题的分析和解释 3. 论题的论证 4. 对论题反驳的考察 5. 对反驳的回应 撰写哲学论文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就是按以下顺序加以组织:论题、论题的分析、论题的论证、关于论题的反驳意见、对反驳的回应。当然不必固守这个顺序,熟练后,你们也许想尝试其他组织方式,但如果你们之前从未写过哲学论文,并且不太确定该怎么写,那么采用这个结构是一个好主意。这绝对不会出错! 一.论题 一篇哲学论文是对一个论题做出辩护,所以第一步是弄清楚论题是什么。论题是一项陈述,对讨论的主题做出清晰明确的主张。例如,如果你们论文的话题,即要讨论的主题,是堕胎的道德性,你们可能会选择以下论题进行辩护: •在任何情况下堕胎在道德上都是错的。 •女人有绝对的权力决定是否堕胎。 •只有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时,堕胎在道德上才是正确的。 上述每一个论题都是清晰明确的陈述,在堕胎的道德性上采取了某种立场,论文其他部分试图辩护的正是这一立场。 让我们换一个例子。假设讨论的主题是最高存在者的存在。你们也许会选择辩护的论题包括: •只有阿拉是唯一的真神。 •存在着一位最高的存在者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人类没有能力确定是否存在一位最高的存在者。 现在让我们看几个看似论题实际上不是的例子: •占星术的科学地位 •堕胎的赞成和反对意见 •我为什么相信上帝 这些不是论题(thesis),因为它们没有主张任何东西。这三个只能说是话题(topics)。你当然可以写一篇哲学论文讨论其中一个话题,但你必须首先就这些话题选择一个论题,并在论文中为之辩护。顺便要说的是,要特别提防像第三个话题(“我为什么相信上帝”)那样的假论题。哲学论文不是表达你的感受或信仰的私人报告。它是对某一论题的论证。 高中参加过正式辩论赛的人可能认为这一切很像辩论。确实如此,哲学很像辩论。 关于论文的论题容我再多说几句。学习写作哲学论文非常像学习打篮球或网球。如果你们只是站在场外看别人玩,那是学不会的。因此撰写哲学...

【重要】【实用】通过哲学写作“认识你自己”

张子夏,通过哲学写作“认识你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zUJg6B222tm99_oPEUj4pw] 作为高度个性化的作品,哲学论文应该是作者展现自己思想的舞台,不要让人一眼只看到一大帮哲学家的幽灵。如果读者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只能记起别人说了什么,对作者本人的论述却完全没有印象,那么这篇文章显然不能被算作合格的哲学论文。 由此可见,要写出一篇像样的哲学论文,作者必须进行大量的独立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从思考到写作的过程也是“认识你自己”的过程,因为它逼迫你清晰地阐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当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高度个性化不等于纯粹主观。事实上,考虑到我们撰写论文的目的往往在于说服读者相信或不相信某个论点,论文必定要以某些具有客观性或主体间性的东西作为支撑。如果只是一直说“我觉得”“我认为”,却不提供任何理由,那么这些表述最多只能引发共情,完全无法起到说服他人的作用。 第一步:确立论题 开始哲学写作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确立论题,明确告诉读者(包括自己)你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是哪个命题,你认为它为真还是为假。从这个表述看,我们至少需要注意两件事。第一,仅仅确立讨论主题是不够的。假设老师布置了一篇课程论文,要求与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相关。一些同学会直接开始从笛卡尔对两类实体的区分说起,聊到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再谈谈当代的物理主义……零零碎碎说了很多,却不知道核心论点是什么。之所以会把文章写成这样,多半是因为作者从一开始就缺少写作目标。换言之,作者一开始就没有确立某个命题作为论文的论题。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像某个下午在咖啡厅和朋友闲聊,想到哪儿聊到哪儿,没有明确的方向。哲学论文不是这样的闲聊,它更像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争论。 第二件需要注意的事就是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有的同学可能心中打这样的小算盘:“当我与别人争论时,我会跟他说:‘你说的是对的,但我说的也没错。’这样就能高情商地化解争论,让大家都有面子。”可是如果哲学的工作是探究永恒真理,那么这样的行为无疑只是在搅浑水——它对于实现该学科既定的目标毫无助益。在进行哲学论文写作时,我们不但要尽可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立场,避免出现含混性,还要在一开始就陈述该立场,让读者知道这篇论文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 第二步:构思提纲 一般来说,在确立论题时我们就已粗略掂量过支持或反对某个论点的理由。那么在撰写提纲...

Copping out on moral twin earth

图片
Horgan, Terry, and Mark Timmons. "Copping out on moral twin earth." Synthese 124.1 (2000): 139-152. 本文是一系列论战的回复。 Horgan, Terence & Timmons, Mark (1991). New Wave Moral Realism Meets Moral Twin Earth.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16:447-465. 该文构建道德孪生地球论证反驳道德实在论。 Copp, David. "Milk, honey, and the good life on Moral Twin Earth." Synthese 124.1 (2000): 113-137. 捍卫道德实在论立场。 本文是对Copp的回复。 作者提出,道德孪生地球论证意在对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道德词项指称自然性质)提出一个两难困境:要么陷于指称的不确定,要么陷入相对主义。作者给出一个思维导图来说明道德孪生地球的论证思路: 作者给出了两种相对主义的可能—— 观念相对主义:意义不同,指称对象不同 标准相对主义:意义不同,指称对象相同(例如:缠足,满族人说不好,汉族人说好)

Even More Supererogatory

Holly M. Smith (2024) Even More Supererogator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2:1, 1-20. 该文第一小节总结了Supererogation的定义,需要满足六个条件。 1. X is deontically ATC (all things considered) permissible, not deontically ATC required, and not deontically ATC wrong. 2. X is morally good, that is, it has greater excess erogatory value than the permissible alternative with the least excess erogatory value. 3. X would impose a personal cost on the agent, that is, it has greater opportunity cost for its agent than the permissible alternative with the least opportunity cost. 4. X may be performed by an agent who has a prima facie (but no ATC ) duty to perform X, or by an agent who has no duty, not even a prima facie duty, to perform X. 5. There is no deontically permissible alternative to act X that has the same excess erogatory value but would impose less opportunity cost on the agent. 6. There is no deontically permissible alternative to act X that would have greater excess erogatory value but impos...

Supererogation and Optimisation

Christian Barry & Seth Lazar (2024) Supererogation and Optimisatio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2:1, 21-36. 本文讨论了supererogation(超义务行为)的三种观点。 核心问题:在实现个人的unconditional duties之前和之后,如何处理额外的conditional duties?拔一毛以利天下? 案例:看见野火蔓延进building A,什么都不做 B,走南门,救张三(cost: 冒着风险r) C,走北门,救张三和李四(cost: 冒着风险r) Symmetry:持功利主义观点,要考虑conditional duties,利益最大化,选C Disconnection:持契约论观点,没有什么conditional duties,一毛不拔,选A 作者评论Symmetry,认为该观点的最大缺陷在于对见义勇为者不公平,因为见义勇为者需要自愿承当过多的costs。作者评论Disconnection,认为这一观点给予的自由裁量太多了,火宅中拯救鹦鹉也无不可。 与这两种极端不同,作者选择支持Asymmetry,承认条件性义务,但是必须给予自由裁量的余地。这个观点有不同的版本,作者支持Weighted Agent-Favouring Asymmetry,它主张你的牺牲同时带给你自由裁量权 Your sacrifice buys you a measure of discretion.。

New Wave Moral Realism Meets Moral Twin Earth

Horgan, Terence & Timmons, Mark (1991). New Wave Moral Realism Meets Moral Twin Earth.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16:447-465. 作者的立场:反对moral realism 作者注意到,近期出现了moral realism的新浪潮,他称之为synthetic ethical naturalism,他主要主张自然性质N因果规制causally regulate道德词项t。 作者构建道德孪生地球来反驳这种观点,指出,地球与孪生地球人的道德词项,Tc和Td,并不是meaning不同,而是theory的不同。 最后,作者构建一个开放问题论证,证明这种新的道德实在论仍无法避免开放问题。 AI: 道德孪生地球论证(Moral Twin Earth Argument)是由哲学家特里·亨茨克尔(Terence Horgan)和马克·塔普(Mark Timmons)在1991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思想实验,旨在反对道德自然主义(即道德事实可以被还原为自然事实)的观点。这个论证通过一个类似于“孪生地球”(Twin Earth)的思想实验来探讨道德术语的意义以及道德信念的普遍性。 ### 思想实验的基本内容: 1. **孪生地球**:假设有一个与地球几乎完全相同的“孪生地球”,唯一的区别在于孪生地球上的人类使用的道德术语(例如“good”或“right”)虽然在语音和拼写上与地球上的相同,但它们所指涉的内容却有所不同。比如,在孪生地球上,“good”可能指的是一种与地球上的“good”不同的属性。 2. **道德分歧**:假设一个地球人和一个孪生地球人讨论道德问题时,地球人说“good”是指某种自然属性(如某种行为能够最大化幸福),而孪生地球人用同样的词语“good”来指涉另一种不同的自然属性(如某种行为能够满足某种神秘的宗教义务)。 3. **后果分析**:这种情况下,即使地球人和孪生地球人使用相同的道德词汇,他们所指代的道德概念是不同的。这个思想实验展示了道德术语的意义不可能仅仅通过自然属性来定义,因为如果道德自然主义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使用同一术语的人应该指代相同的自然属性,但孪生地球的例子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 论证的核心思想: 道德孪生地球...

The dilemma of analytic philosophy in Chinese

Huang Y. (2022). The dilemma of analytic philosophy in Chinese.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53, 175–186. 作者首先给“分析哲学”下了一个定义: X comes under analytic philosophy if (1) X shares familiar features with other analytic philosophies, such as overlapping topics, doctrines, methods, or styles and (2) X is causally connected with paradigmatic figure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such as Frege, Moore, Russell, Wittgenstein, Quine, or Kripke. 作者指出,分析哲学在中国面临一个困境:on the one hand, if the analytic philosophy article in Chinese is a critical or original one, then it only performs the knowledge-service function but not the audience-service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article is a survey, then it only performs the audience-service function but not the knowledge-service function. Either way, analytic philosophy in Chinese cannot fulfill both functions. 研究不能兼顾读者导向和知识导向。 对这个困境的解决,作者借鉴了Olberding (2015) and Huang (2016)对中国哲学在西方的困境的建议,并且反其道而行之,主张First, authors should find a topic that interests the audience in ...

Questions for Hierarchical Confucianism

Ziliotti E. Questions for Hierarchical Confucian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2022;84(3):329-349. AI: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等级关系展开讨论。作者Elena Ziliotti通过新的论证策略,质疑了一些当代儒家学者支持等级社会关系的主张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文章探讨了儒家等级思想在历史和当代的演变,尤其是通过对比儒家与西方哲学中的等级与平等观念,指出社会等级可能对人们的 物质福祉、伦理发展和政治秩序  people's material wellbeing, their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产生负面影响。作者主张,相较于等级社会,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代表民主制度中更能实现儒家政府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此外,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和哲学讨论,分析了当代复兴和实施儒家社会等级的努力,并认为这些努力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儒家学者可以拒绝等级社会关系,同时避免极端平等主义的主张。

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

姜以琳,《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許雅淑 李宗義 译,衛城出版,2023年。 ◆第二章 各歸其所、各安其位 >>重要的是,建民的說法顯示地位低的學生是多麼用力捍衛與合理化這套等級體制。地位低的學生支持這套制度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他們需要以一種直白的方式解釋自己的成績不振。他們把低分歸咎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即天賦能力,避免為自己在學校表現不佳負責。同樣的,儘管學生使用相同的說詞,並把學神描述為「聰明」或「腦子好」,但在討論中,天賦能力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們並未直接衡量天賦能力,也沒有證據直接支持這個論點。他們從考試成績以及展現出來的努力去推斷同儕的天賦能力。然而,當大家把這種看不到和測不到的特質當成同儕表現差異的唯一合理解釋,也就在學神和其他人之間製造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學生把整套地位體系合理化,學神也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崇高群體。最終使得學神成為校園裡的「神」。 >>很快就可以看出,菁英學生與來自人口大省的同學比較功課時,根本就難以望其項背。21由成績決定勝負的競賽變得如此激烈,使得他們的努力全然白費,所以許多人都不再爭奪最高的地位。為了讓自己有機會獲勝,菁英學生發展一套替代規則,試圖爭取大學裡頭的高位。學神和學弱仍然在金字塔的頂端與底部,但因為愜意程度的緣故,他們把學霸的地位降到學渣之下。 ◆第四章 把老師掛黑板上 >>學生清楚老師在自己爭取頂尖大學錄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會藉著送禮表達感激,這是中國商場和政府部門都有的一種交換行為。8老師知道自己會在假期、活動和生日時收到禮物。9他們也知道不用期待會收到哪些東西。例如,賀卡對於建立師生關係的幫助不大。當我跟龍老師說,美國學生有時會寫卡片給老師,他皺著眉頭嚴肅地說:「卡片?那算什麼?」他問:「怎麼有人會要那種東西?」 在我訪問的學校裡,每一個老師都收過學生(和家長)送的禮物。有一次我在頂峰中學進行全天的觀察,遇到了胡老師,他讓我看到原來學生家長送禮是多麼普遍。胡老師在走廊上遇到我,邀請我到他和其他三個老師共用的辦公室。他客氣地問我要不要喝茶。我欣然接受。然而,他接著問:「你想喝哪一種茶?」這就難倒我了。我站在那,不知道怎麼回答,沒想到居然還有得選。他笑著把我帶到辦公室中央的一張桌子前,那裡堆放著各種茶葉。我看著這些昂貴的茶葉下巴都快掉下來,胡老師指著其中幾款,推薦我...

Constructing Morality with Mengzi: Three Lessons on the Metaethics of Moral Progress.

Robertson, Seth & Hu, Jing (2019). Constructing Morality with Mengzi: Three Lessons on the Metaethics of Moral Progress. In Colin Marshall (ed.), Comparative Metaethics: Neglected Perspective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London: Routledge. 【注意,本文两位作者主攻道德心理学moral psychology与中国哲学】 本文论证孟子的道德理论能够提供更好的道德进程moral progress的解释,对反实在论是一个补充。 moral progress指的是认识到以前认识不到的道德事实。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孟子中学到三点教训: 1,moral progress不仅是信念的改变,还涉及其他维度 2,类比推理对视角改变的重要性【社会变革,比如认识到奴隶制的问题】 3,情感对道德进展的引导(涉及对shame的理解)

革后余生:從牛津大學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

徐友漁,《革後餘生:從牛津大學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旭昇圖書有限公司,2024。 徐友渔曾受教于达米特。 学习分析哲学的意义: 分析哲學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主要在英美和北歐國家流行的一種哲學,分析哲學家一般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數學、邏輯素養。他們認為,相當多的哲學問題是由於人們誤用語言造成,哲學命題不僅區分為對的和錯的,更重要的是還要看到有第三類,它們是毫無意義的。它們表面上對事情有所論斷,但實際上什麽內容也沒有。 分析哲學的使命就是深入研究語言的本質,找出被表面語法掩蓋了的語言深層邏輯結構,或正確使用語言的條件。語言哲學顯示了哲學的鋒芒,它像一把鋒利的剃刀,把含混不清的表述,把表面高深實為空洞無物的論述剃除得乾乾淨淨。 在我看來,中國人傳統的慣性思維中就包含了許多分析哲學力圖清理的東西。比如,中國人特別喜愛作出形如「P和非P」的斷語,最常見的例子是:「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話,把一切可能性都窮盡了,就像說「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它表達的訊息為零。 ◆為啟蒙正名 >>如果說,90年代中國大陸思想文化場景的大轉變後重要的景觀之一是民族主義的喧囂和泛濫,那麽可以說,另一重要景觀則是當代西方的種種「後學」或「後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等傳入中國,對啟蒙、理性、現代化等等價值的解構。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啟蒙一直是作為正面價值得到肯定與讚揚,知識界有一種共識: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優秀遺產,值得繼承和發揚。然而從90年代初開始,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對啟蒙的反思、質疑、批判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一時之間,啟蒙似乎就要變成應該拋棄和聲討的負面遺產。 >>同樣,80年代的啟蒙根本不是無條件臣屬於西方學說的結果,而是對於給中國帶來深重苦難的文化大革命進行反思、批判和撥亂反正的努力。為了避免文革悲劇的重演,為了與當時還廣有市場的極左學說相對抗,中國知識界大力倡導人道主義、科學理性、自由、民主、法治,這諸種話語與歐洲啟蒙學說不謀而合,但卻是出自中國人經歷苦難之後的醒悟。 事實上,在80年代引入西學的風潮中,最突出的缺陷恰恰是缺乏對於歐洲啟蒙思想的專註,大致說來,80年代在中國最走紅的西方學說是尼采、海德格爾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基本上是與歐洲啟蒙思想相對立的。啟蒙學說...

Philosophical Metho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Williamson, Timothy. Philosophical metho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做哲学的方法,包括: -从常识common sense出发 -disputing 体现正反观点的辩论 -clarifying terms 概念分析 -thought experiments 思想实验,例如缸中之脑 -comparing theories 不同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deducing 即逻辑的推理演绎,例如有些论证列出P1,P2,据之得出Conclusi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哲学史 -引入其他领域other fields,交叉研究,比如心理学、物理学、数学 -model-building 建模,比如研究概然性probability问题以lottery为模型,再如卡尔纳普的内涵语义学intensional seman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ycan, W. G. (2018).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Routledge. 第一章 导论 语言哲学探究语言与世界的联系。一个语句的意义是什么? 指称理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 【第一部分 指称理论】 第二章 Definite Descriptions 限定的摹状词 单称词项singular terms主要包括 -proper names (Jane, Winston Churchill, Djakarta, 7, 3:17 p.m) -definite descriptions (the Queen of England, the cat on the mat, the last department meeting but one) -singular personal pronouns (you, s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is, that) Frege and Russell set forth four puzzles about singular terms: -the Problem of Apparent Reference to Nonexistents -the Problem of Negative Existentials  -Frege's Puzzle about Identity -the Problem of Substitutivity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指出,对于限定摹状词,要做出进一步的语义分析,要点在于分析“the”的含义。 第三章 proper names 专名:摹状词理论 罗素主张,专名不是真正的名字,需要进行语义分析。 塞尔:簇理论 第四章 专名:直接指称理论 Kripke提出直接指称理论,并且和Hilary Putnam发展出the causal–historical theory。此处涉及普特南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 【第二部分 意义理论】 第五章 传统的意义理论 the meaning facts 包括这些物理事物:有意义;同义;多义;歧义。 John Locke's Ideational Theories hold that the meani...

The unity of normativity

Wedgwood, Ralph. "The unity of normativit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Reasons and Normativ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3-45. 研究目的:找到规范性概念的共同点,什么使得“规范性ˮ概念成为⼀个统⼀的类? 如何“下定义”的进路选择。 作者主张, at least some normative concepts have a distinctive "action-guiding" conceptual role. 进一步,作者把action-guiding替换为reasoning-guiding,这是因为规范性的适⽤范围包括非行动。 Sections 1.6 & 1.7 articulate a sense in which normative concepts are 'reasoning-guiding' that is broad enough to include all normative concepts, but narrow enough to exclude intuitively non-normative concepts.

安冬:作为叙事的哀痛

 安冬:作为叙事的哀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S4y1w7Vt/?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85d45dd385bc10dcfc11513245670a4] Grief的合理性rationality何在? (1)the strategic account:grief体现了信念与欲望的矛盾,因此是不合理(不理性)的 (2)the fitting account:要把grief是否合理的rational问题转化为恰当的问题 (3)the fitting process account:考虑时长(历时性),哀痛的恰当性在于过程的恰当性 安冬:the narrative account,Goldie(2011)哀痛是一种叙事的过程 Goldie, Peter (2011). Grief: A narrative account. Ratio 24 (2):119-137. The nature of grief (Cholbi) Grief is about a loss. self-concerning 与自己有关的 哀痛的对象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