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
智顗,《童蒙止观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具缘第一 修行止观,首先需要外在的前提条件,共五条:持戒清净,衣食具足者,得闲居静处,息缘诸务,近善知识。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弃盖第三 放弃五种遮蔽(遮盖):贪欲,瞋恚,睡眠,悔掉(悔,于所作之事心怀忧恼;掉,指心躁动不安),怀疑。 調和第四 夫行者初學坐禪,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眾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然後坐中思維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界有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云何名調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間陶師,欲造眾器,須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即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一、調食者。…… 二、調睡眠者。…… 三、調身。 四、調息。 五、調心。 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腳齊,右腳指與左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