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绪论
古籍整理的工作内容:选择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索引,序跋,附录。
和古籍整理有关的的学问:
通用:目录学(我国古代有哪些古籍,作者是谁,大致内容);版本学(鉴别各种版本,哪些版本好);文献学(对文献进行整理,编纂)
专用:先秦两汉古籍整理需要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学方面的古籍整理需要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古诗词研究等等;哲学宗教类的古籍整理需要学中国哲学史、佛教史、道教史等等;出土文献类古籍,需要学考古学、敦煌学。
底本
善本:①成为文物的古籍;②校勘精审。选择底本,以校勘精审为先,兼顾文物价值。
《四部丛刊》是编印得好的,尚有些差错失误,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在选用底本上就更成问题了。当时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一样都是民族资本企业,在旧社会自然要互相竞争,《四部备要》的编印就是为了对付《四部丛刊》的。只是当时中华书局的主持者对版本目录并不在行,也缺乏向藏书家们广泛征求商借宋元旧本的能力,只好不用旧本影印而用仿宋铅字根据通行的本子来排印。如果这些通行本经过认真挑选,能选用在校勘上比较精审的善本作为底本,这么做也未始不可。但《备要》的选编者连这点也不能做到,所选用的底本常常是当时通行本中的最价廉易得的官书局刻本和官书局出售的其他普通刻本,有些明明有清初或乾嘉时的原刻本也不用,尽管这些原刻本在当时并不难得。同时,用了这些局刻本有时还不肯实说,而自吹是用原刻甚至宋元旧刻。如《十三经古注》里的五经,说是用相台岳氏家塾本,其实相台岳氏原刻五经之藏于清宫者早在嘉庆时就失火被焚,《备要》所根据的不过是乾隆时武英殿仿刻本,而且还不见得是武英殿原刻,很可能是金陵书局或其他官书局的重刻本。五经以外的八经古注都用永怀堂本,这是明末金蟠、葛鼐等刊刻的,书板到清末民国时仍存留着,修补后归浙江书局印售,因方便易得就成了《备要》的底本,但本子实在不好,如《孝经》明明是唐玄宗注,却题为“汉郑氏注”,《备要》照样排印,只在封面上改题个“孝经唐玄宗御注”,和正文之题“汉郑氏注”互不照应,又不作说明。《清十三经注疏》中如《周易述》、《春秋左传诂》等原刻本均不太难得,却不访求原刻,而用所谓《学海堂经解》、《南菁书院续经解》的重刻本来充数。《玉篇》,康熙时张士俊泽存堂仿宋刻本并不难得,也不去访求,而用光绪时《小学汇函》的重刻本充数。《说文解字》是影印的,底本不用清人刻本中最好的孙星衍仿宋本,而用朱筠根据汲古阁五次剜改本仿刻的椒花吟舫本,又不把这点写清楚,而胡乱题作大兴朱氏仿宋重刻本。(页31-32)【可见,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不如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
影印
历史:覆刻→石印、珂罗版
我国影印古籍的事业,兴起于董康。
黎庶昌《古逸丛书》→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
世界书局缩印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
由于底本有模糊不清处,故影印古籍时,有一道加工的程序是描润。
校勘
校勘:补正古籍文字的脱漏,考订不同版本古籍的异同并决定取舍,最后形成一个较好的且接近原稿的本子。(页53)
目前的校勘名著,需要一读:《汉书·艺文志》、《经典释文》、《仪礼识误》、《韩集举正》(另附《外集举正》)、《文苑英华辨证》、《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相台书塾被认为是岳飞之孙岳珂的家塾,元初岳飞后裔根据南宋末廖莹中的世彩堂本重刻了九经三传,并根据廖氏原有总例增修了《刊正沿革例》。(参见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
清代校勘成果:官刻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其《十三经》较次),私刻成果更丰富,有卢文弨刻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刻的《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鲍廷博刻的《知不足斋丛书》、阮元《十三经注疏》、黄丕烈等人的《士礼居丛书》。
近代校勘学的贡献:陈垣《元典章校补》、《元典章校补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依据陈垣的校勘四法。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雕版印刷之前的抄本,一般称为古抄本或古写本。
使用他校法,应该熟悉古籍,这必须学好目录学。四部要籍参看:张之洞《书目答问》、吕思勉《经子解题》、朱自清《经典常谈》。古籍全貌参看:《四库提要》(必读)、《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崇文书目》、《郡斋读书志》、《文渊阁书目》、《日本国见在书目》。
碑刻学知识参看叶昌炽《语石》。
辑佚
古籍佚失的原因:①战乱;②禁书;③自然淘汰(不流行)。
据阎若璩著《潜邱札记》卷一载:“忆甲子初夏,自碧山堂移徐公健庵寓邸,夜饮,言今日某直起居注,上云:古人有言使功不如使过。此语自有出,既思不可得,又不敢上问,奈何!余对:丙午丁未间,重策论,读宋陈傅良时论,有‘使功不如使过’题,通篇俱就秦穆公用孟明发挥,应通篇俱就秦穆公用孟明发挥,应是昔人论此事者作此语,第不见出何书耳。公曰博。越十五年,读《唐书·李靖传》,高祖谓靖逗留,诏斩之,许绍为请而免,后率兵八百破开州蛮冉肇则,俘禽五千。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谓即出此。又越五年,读《后汉书·独行传》,索卢放谏更始使者勿斩太守,曰:夫使功者不如使过。章怀太子贤注:若秦穆赦孟明而用之霸西戎。乃知全出于此。甚矣,学问之无穷,而人尤不可以无年也。”(页136-137)
标点
《刊正沿革例》载“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古人标点在竖排右侧,用“、”(逗号,读号,用于句中)或用“。”(句号,用于句末)。
其他
序(前言)跋(后记)。古籍整理的序跋内容应该包括:
(1)为什么要整理或影印这部古籍?目的是什么?
(2)介绍古籍作者的生平事迹。若有原注,也需要一并说明原注者的生平事迹。
(3)对本书内容做简要介绍。
(4)说明所用的底本的版本,及其渊源的优劣,从而向读者交代选择底本和对校本的理由。
(5)说明自己如何给本书做校勘、注释、今译的工作。
(6)说明工作中受过谁的帮助指导、吸收了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