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先生思想的形成與意義:以幽暗意識為中心
丘為君,張灝先生思想的形成與意義:以幽暗意識為中心
出自,《後全球化與俄烏戰爭(思想46)》,联经,2023。
作者认为,张灏的思想,受中国文革、西方危机神学(尼布尔)的影响。
>>在張灝先生看來,人世的憂患可能如馬克思所觀察到的出自外在的制度問題,但也可能種因於人的內在的罪惡性。人的罪惡性可以加以防堵與疏導,但卻無法永遠根除。換言之,外在制度的改革無論多麼成功,人世間的憂患仍然不會絕跡。
>>2023-12-08 12:44:26
>>而在當時,文革一方面大力鼓吹仇恨鬥爭與集體暴力,另一方面推動了盲目的領袖崇拜與造神運動現象,這確實讓不少海外隔岸觀火的人產生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然而這些瘋狂的反智主義現象,讓青年張灝驚醒了自己左傾思想的盲目性、局限性與甚至是危險性。青年張灝能扭轉他這種左傾思想的資源,得利於他在哈佛時期所學習到的西方危機神學(theology of crisis),特別是其代表人物之一,當時名重一時的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2023-12-08 12:49:46
>>費解的是,被毛利用的紅衛兵何以在喪失人性的狀況下,展開與中共權力鬥爭不相干的瘋狂社會鬥爭——鬥爭社會菁英、父母、老師、朋友等等,甚至連死人都不放過。這個數千年來以德性倫理稱著的東方古老民族,何以一夕間人性徹底崩潰?對幽暗人性的檢視,如此便成了青年張灝檢視自己(自己也是這個傳統裡的一部分)與中國思想成分內涵的志業。
>>2023-12-08 12:50:39
>>所謂幽暗意識,根據張灝先生,是指發自對人性中或宇宙中與始俱來的種種黑暗勢力的正視和醒悟。因為這些黑暗勢力根深柢固,這個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圓滿,而人的生命才有種種的醜惡,種種的遺憾。
>>2023-12-08 12:59:30
>>青年張灝觀察到,巴特的危機神學後來傳到美國,經尼布爾大力發揮,在1930至1950年代的美國思想界造成很大的影響。42
帶有悲觀主義特徵之危機神學的崛起,主要是受到一戰期間人類互相殘殺造成大量傷亡的刺激,因而要對啟蒙運動以來所推崇的理性主義與其相關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做出反動:強調神的超越性,要人們重新回到耶穌基督的教誨本意來。
>>2023-12-08 13:00:35
>>在他看來,基督教是以人性的沉淪和陷逆為出發點,著眼於生命的救贖。相對而言,儒家思想則以成德的需要為其基點,對人性作正面的肯定。張灝先生認為,儒家人性論有兩面性:肯定人性成德之可能,但同時又強調現實生命缺乏德性,是昏暗的、陷溺的,因而需要淨化、提升。換言之,基督教的幽暗意識因為相信人的罪惡性是根深柢固,因此不認為人有體現至善之可能。但是儒家的幽暗意識,在這一點上始終沒有淹沒它基本的樂觀精神,因為不論成德過程如何艱難,人仍有體現至善並變成「完人」(morally perfect man)的可能。
>>2023-12-08 13:04:37
>>比較基督教與儒家思想,張灝先生指出,與基督教人性觀不同的是,儒家有一種非常特別的道德理想主義——「聖王精神」,即政治統治的正當性必須本於道德。聖王精神有兩種特徵:超越意識與幽暗意識。所謂超越意識,是指任何人若能發揮本身的天賦善端,都可以與超越的天(the transcendental Heaven),形成內在的契合——即到達理想但具有神秘主義意義的「天人合一」境界。55至於幽暗意識,是指儒家思想中的某種自發性思維,其正視人性與生俱來的陰暗面與社會深植的黑暗勢力,並有意識地以此警惕自身。56張灝先生宣稱,儒家的超越意識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展現,但是這種人文主義與現代的人文主義有著基本的不同。現代人文主義是排斥超越意識的,而儒家人文思想系統,在運作上是先走內聖程序,而以外王為目的,在這套人文思想系統中,它以具有神秘主義氣息的超越意識為前提——「天人合一」。儒家的「天人合一」觀與基督教的人的不可超越迥異,前者認為任何人若能發揮自己來自上天的善性,都可以與超越的天形成內在的契合。57《中庸》開卷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58其中「天命之謂性」——天命下貫謂之性,就是儒家超越意識的最佳註腳。
>>2023-12-08 13: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