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gnition and Resentment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Nelson, Eric S. (2013). Recognition and Resentment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0 (2):287-306.
1,导言
作者注意到,西方伦理学预设了主体间的平等对称关系(同质的、平等的、个人主义)。儒家要求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消极情绪,这是因为儒家预设了不对称的主体间关系(差异的,不对称的)。
2,
本节在“recognition承认”的理论视域(Hegel)中探讨resentment。
本文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
(1)承认和怨恨是否在儒家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2)是否儒家的相关模型有助于诊断当代
3,
本节指出承认与怨的关键词。主要文本:《论语》。
愠、患、忧、怨
儒家的承认理论,主旨就在于:关键不在于别人如何承认我,而在于我如何承认别人。
4,
进而指出非对称伦理理论:
义利之辨、仁圣之别
不对称性意味着修身中的推己及人。
儒家不要求第三者的超然视角(如上帝)。
哪怕对方的行为会引起怨恨,成为君子意味着非非对称地调整情感并且展示仁。
5,
儒家伦理的模型model是互补模式,而非非此即彼的模式。它是自我确认的self-affirmation,类比取代同一Analogy is in this setting not identity (p. 297)。
6,
儒家的反应性情绪是非固定化的。重在倾听他人listening to others.
儒家伦理即是基于自我道德情感的利他主义。
7,
作者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而构建critical Confucianism。
8,结论
总之,作者注意到,儒家伦理中主体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在此社会关系中,对消极情绪的转化是修身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