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5的博文

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梁惠王称孟子为 “叟” 的情感史解读

陆思麟,杨金川. “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梁惠王称孟子为 “叟” 的情感史解读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5, 40 (7): 23-34.  本文“情感史”这个角度值得关注。情感史关注“情感与社会结构、文化制度及政治权力间的互动机制。”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以 情感史视角 重审《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梁惠王称孟子为 “叟” 的语义与情感意涵,反驳传统赵岐 “犹父也” 的 “尊称” 说,指出 “叟” 本义为 “搜查”(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引申为中性年长者称谓,其情感色彩需结合语境判断;通过考证孟子见梁惠王时 年龄(约 52-65 岁,符合 “叟” 的年龄适用范畴)  、对比《孟子》《史记》文本(如《史记》载梁惠王 “卑礼厚币” 招贤却未给孟子特殊礼遇)、分析梁惠王对孟子与淳于髡(称 “先生”)、驺衍(“郊迎执宾主之礼”)的 礼遇差异 ,揭示梁惠王态度的 冷淡与功利 ;进一步结合战国 “富国强兵” 的政治背景、梁惠王屡败后的焦虑心理(“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孟子对 “仁政” 的坚守与驺衍 “变通” 策略的对比,阐释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 持方枘欲内圜凿 ” 之喻所体现的战国功利政治与理想主义人格的深层情感张力,最终指出 “叟” 是二者情感断裂的修辞象征。

六朝玄谈与孟子之学重振

严耀中. "六朝玄谈与孟子之学重振." 中原文化研究 3(2025). 本文旨在揭示魏晋玄学与孟子学复兴的联系。 AI: 一段话总结 荀学 (以 性恶论 为基础,强调外在 “礼法” 约束)因儒法合流、符合两汉统治需求及与董仲舒思想契合,成为战国至两汉儒家主流,但过度强调外在约束导致行政成本增加、社会奸伪丛生;对此的反思推动 六朝玄谈 兴起,玄谈提出 “人性即天性”,认为以名教德化人心符合自然天理,使 孟学 (以 性善论 为基础主张 “仁政”)契合时宜并获广泛认可,这成为 “孔孟之道” 成为儒学主流的转机,既让孟学在玄谈中被重视,也为后世 理学 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孟荀人性异见的辨析与调和——基于刘殿爵观点的展开

简佳星. "孟荀人性异见的辨析与调和——基于刘殿爵观点的展开." 江淮论坛 3(2025). AI: 一段话总结 文档围绕著名汉学家 刘殿爵 对孟荀人性论的辨析与调和展开,介绍其以 “性” 与 “第二天性” 区分孟荀道德观、以 “性能力发育” 与 “语言学习” 区分功夫论、以 “发现唤醒” 与 “发明创制” 区分圣人角色的核心观点,同时指出其对荀子 “行善无愉悦感”“心排除出人性”“圣人借天降神力创制道德” 的关键误解;强调孟荀人性异见背后的 普遍静态人性观 、对 “心与道德能力” 和 “感官物质欲望” 的相似分类与取舍等共识是调和二者的核心,并探讨二者在当代反思道德与欲望、利人与利己关系、从内外双维推进社会道德化及创新人性二分框架的重要意义。  详细总结 一、刘殿爵背景与孟荀人性论研究基础 学术经历 :刘殿爵自幼受古典中学熏陶,17 岁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1942 年因日军攻占香港提前卒业,二战后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哲学;1950 年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哲学教师,1965 年获聘教授,1970 年升为讲座教授(为陈寅恪之后唯一享此荣名者),1975 年因推进中国文化的成就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成果 :其对孟荀人性论的研究始于 1953 年的《〈孟子〉与〈荀子〉中的人性论》,文中辨析孟子性善论优于荀子性恶论的维度并提出调和思路;1970 年《孟子》英译本引言进一步深化孟荀人性论的本质区别,其观点深刻影响西方汉学界(如葛瑞汉承认受其启发纠正 “孟子哲学价值有限” 的偏见)。 二、刘殿爵对孟荀人性异见的五大辨析维度 辨析维度 孟子观点 荀子观点(含刘殿爵部分误解) 核心差异总结 道德与人性关系 道德源于先天 “性”,顺性发展可成德 道德源于后天 “伪”(圣人造就),归为 “第二天性” 道德来源:内在先天 vs 外在后天 行善愉悦感 行善是率性自然,能带来愉悦(“乐道”) 行善是机械执行指令,无愉悦感(刘殿爵误解) 行善体验:自然愉悦 vs 被动无感 功夫论 道德是先天特质,随心智成熟显露(“性能力发育”) 道德是后天向外学习获得(“语言学习”) 成德路径:内在显露 vs 外在习得 圣人角色 发现、唤醒人人本有之德(如语法学家总结规则) 受天降神力指引创制道德(如陶工制器,刘殿爵误解) 圣人作用:发现者 vs 创制者 心性关系 “心...

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

李勇.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J].哲学动态,2024(06):75-85+128. 这篇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可作为中文学术写作范例。 1,澄清问题(澄清概念):虚无主义问题存在于超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语境之中。 2,梳理反方观点:  2.1,“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主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2.2,“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客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3,提出正方观点(自己的观点): 3.1,虚无不是当今时代的大问题。谈虚无太“文青”了。 3.2,“不结婚,不生育”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价值。 3.3,家哲学 Family Philosophy的边界   AI: 一、论文核心观点与背景 1. 背景:家哲学的提出与争议 现代化伴随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冲击了传统家庭秩序,催生离婚率上升、原子化家庭、养老困境等问题,也引发个体主义与虚无主义讨论。近 20 年,笑思、张祥龙、孙向晨等学者提出 “家哲学”,主张通过 “归家”“亲亲”“生生” 对抗现代性危机,重建温暖秩序;同时,陈建洪、谭安奎、任剑涛等学者提出质疑(如陈建洪指出传统家与现代家存在制度鸿沟,谭安奎认为家无法为政治共同体提供本体论基础),形成学术争议。 2. 核心论点 作者李勇明确反驳家哲学的核心辩护 ——“家哲学可解决现代性虚无主义、救赎现代性困境”,提出三大核心主张: 家哲学所谓 “现代性世界面临虚无主义情景” 是 伪问题 ; 家哲学的 “亲亲”“生生”“归家” 并非解决现代性真实问题的 合理办法 ; “归家” 本质是通过血亲情理共同体解决现代个体的多领域问题(功利、社会、道德、政治、宗教),但这种尝试因 突破家哲学边界 而虚幻失败。 二、论文逻辑论证思路 论文采用 “概念澄清 — 针对性反驳 — 问题定性 — 边界界定” 的递进式论证结构,层层拆解家哲学的辩护逻辑,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步:澄清 “虚无主义” 概念,搭建讨论框架(第一章) 家哲学的核心辩护是 “对抗虚无主义”,因此作者首先明确 “虚无主义” 的内涵与讨论语境,为后续反驳奠基: 区分 “虚无感” 与 “虚无主义” 虚无感:短暂情绪状态(如无所事事、目标达成后的空虚),类似 “痛苦”,不代表人生整体基调; 虚无主义:哲学命题,主张 “人生整体无意义”,需与虚无感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