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2023年第6期

成中英,论孔孟的“本体诠释”

[摘要]通过对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诠释学”发展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诠释学”要基于对中国经典的本体与经典文字的认知加以发抒和重建。中国诠释学不能不实际地考察中国重要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法诸家甚至西方经典。以此对意义发生和其所指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进行整体探讨。如果忽视经典诠释所必须包含的本体概念与其一般性及其系统性,就无法理解经典如何原初发生以及如何逐渐普及,更无法理解新经典创生的可能性与重要性。我们要在本体诠释学中体现人类心智的创造性及创新性,对历史上从语言、思维对人类进行的理解与诠释的系统考察,构建起中国的诠释学。【注重经典诠释中所包含的本体概念】

[关键词]本体诠释学;中国诠释学;中国经典诠释;本体;理解


张清江,朱熹“如在”诠释的哲学维度及其精神蕲向

[摘要]朱熹对“如在”话语的诠释,并不从一般意义上“设想”鬼神在场获得其伦理政治和工夫论意义,而是在“理-气”关系的哲学维度去构建祭祀“感通”的真实性,并以之作为祭祀礼仪的真正依据。在朱熹的解释下,《论语》“祭如在”表达着弟子对孔子祭祀实态的客观描述,《中庸》“洋洋如在”则包含着从本体论到宇宙论层面对鬼神“流动充满”于祭祀空间的完整表达。在对“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的细致发挥中,朱熹尤其强调,“来格”的虽然并非祖先生前的“已散之气”,但却是真实的“彼之精神”。对朱熹来说,祭祀“如在”绝非是“心知其不然而姑为是言以设教”,而是祭祀者“精神”经验的真切表达,有着“道理”上的合法性和“气之感应”的真实性。这一从哲学角度对祭祀“如在”的整全性解释,着重强调在特定信仰意向行为中一种强烈的、与超越性相关的精神经验,这一原发性精神经验,构成了儒家祭礼所有心理情感和社会功能的基础,凸显出儒家文明传统内具的整全精神秩序。

【探讨儒家的鬼神观,重要概念是“如在”】


宋博,论康德对洛克经验主义的批判

[摘要]康德对洛克经验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其先验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它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旨在重构并展示康德对洛克严密而细腻的批评,提出康德所理解的经验主义首先是概念习得意义上的经验主义,其次才是信念辩护意义上的经验主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康德的洛克批判包含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向度。其一,例示于经验之内的纯粹知性概念表明了洛克的习得经验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完整性;其二,超越于经验之外的纯粹理性概念则同时揭露了其习得经验主义和辩护经验主义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经验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