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3的博文

Resentment and forgiveness in Confucian thought

Kwong-loi Shun, "Resentment and Forgiveness in Confucian Thought,"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 , Vol. 4, No. 4 (2014):17. 在当代观点看来,怨其实是作为一种自尊的保护手段——缺乏怨,其实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缺乏自尊。【尼采,信广来都注意到怨恨之恨,尼采还强调怨恨者作为弱者。但是,怨慕却强调怨的另一个侧面,即desire,欲求而不得,这种欲求的脆弱性】【结合诗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同时,宽恕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如冒犯者忏悔。否则,过度的宽恕也是缺乏自尊。 第二节,作者分析了怨及其相关的概念。resentment指的是心灵的抱怨状态。【怨天:形而上学的问题:世界。存在者整体。】总之,怨是一种ill feeling。 第三节,作者分析了近似于forgiveness的概念,并指出中国其实没有对应的概念。 本文,作者的核心论点:中哲存在怨恨概念,却没有宽恕概念。这是因为,儒家没有现代怨、宽恕概念背后的两个预设——这两个预设是:1,怨是自尊的保护;2,怨是人类处境的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儒家认为,对于他人的错误的对待或伤害,不应该回应以怨,因为它不是真正可耻的。儒家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回应的道德品质。不怨,并不意味着就不自尊。同时,克服怨,并不是通过forgiveness(需要他者的忏悔),而是转移注意力,纠正自己的不足。

康德的< 何謂 [在思考中定向]?> 及其宗教哲學意涵

李明輝. (2013). 康德的< 何謂 [在思考中定向]?> 及其宗教哲學意涵. 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29), 155-185. 康德的“何謂 [在思考中定向]?”是其《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作品。 上帝超出经验,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但是,可以根据思想中的定向,即逻辑中的定向,来感受上帝的存在。这种逻辑的定向,不是依据客观原则,而是依据主观原则(理性的需求之感受)去下判断。【这里就出现了道德情感了】 实践理性的需求,必须要求上帝的存在,作为德福一致的最终保证。 因此,康德在该文中,把他的上帝概念成为理性的信仰Vernunftglaube,信仰与知识相反。理性的信仰,不建立于任何经验材料【比如历史的东西】之上,只把自己限定于纯粹理性内。 最后,康德指出,启蒙就是独立思考,若视理性为无效则是狂热。 【相对于康德的义务论的道德神学,是否有一种以美德伦理学为基础的道德神学?】

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龚群 陈真,《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第五编 德性论 Anscombe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清算现代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两大传统,标志着德性伦理学的兴起。 功利主义的问题在于,善其实是不可同约的。义务论的问题在于,忽视了非理性(情感)因素。 德性,指的是有德者的品质trait或品格character。 第十三章 清算 Anscombe的批判。休谟认为应该区分是与应当,但是安认为是与应当之间是存在转换的空间的,即善的概念与人性的自然事实是有联系的——这一点需要借助道德心理学来例示。 义务论的问题在于其道德是准法律道德,但是这些法则的根源却是语焉不详的(为什么应当这样?)。中世纪基督教明确指出,这些道德法则的根源是上帝;但是现代哲学已经斩断上帝,那么,其法则的根源就成问题了。 功利主义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些临界情形,它无法提供指导。 第十四章 当代德性伦理学 (以行动者为中心) Rosalind Hursthouse的《论德性伦理学》有详细的对德性论的理论建构。 后果论:一个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促进了最好的后果。 义务论:一个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是与道德规则相一致。 德性论:一个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一个有德的行为者在那样的环境中在其品格特征(即行动的品格)上总会做出的行动。

Reshaping Confucianism: A Progressive Inquiry

Li, C. (2023). Reshaping Confucianism: A Progressive Inqui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本书采取progressive Confucionism 的进路,强调在当代语境下对儒家有所损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书围绕儒家的核心概念展开。 作者提出,没有聖人的聖道;没有賢王的王道——不需诉诸完美圣人的道德修养;不需诉诸圣王的民主政治。(p. 22) 第二章 仁 回顾仁的各种英译,作者主张以care来解释仁。即,仁作为个别的德,具有care的意义,仁作为全德,也是以care为核心。 第四章 孝 作者指出,孝的三层意义:养、敬、谏。(p. 112)【作者关注到谏这一层面,值得学习】 接着,作者论证,这孝的三层意义,都有care的维度。 第八章 圣 本章指出圣人的可错性fallibility。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图片
玛莎·努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修订版)》,徐向东 等 译,译林出版社, 2018年。 Nussbaum, M. C. (2001).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导读 《善的脆弱性》,研究对象: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文学作品(古希腊悲剧)涉及运气与好的生活之关系的论述,揭示人类生活的 脆弱性 ,并反思当代伦理学思想。作者重视人的情感联系与情感依恋。作者的主张:若要充分实现人生的善,必须考虑脆弱性。人的生活就像在变幻不定的世界中的一株植物,而非一颗宝石。 修订版序言 本书的核心问题:人容易受运气影响,在悲剧诗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这种影响起什么作用?(人类价值,在偶然性面前,何等脆弱。页28) 作者指出,人的繁盛(外在条件)对善的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这一点又受到运气的影响。悲剧诗人强调有力的情感。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某种程度上回到了悲剧诗人的这种洞见。作者对情感思考甚多。 作者关注到悲剧及其相关的哲学思考,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意义,有三点: 1,有些人类的价值,需要通过冒险行为才得以开放。 2,价值的偶然冲突。 3,情感把行动者和偶然事件联系起来。 不道德行为常是悲剧的根源。悲剧则会提醒我们意识到被遗弃者的苦难,并促成一种更恰当的伦理。 第一章 Luck and ethics  【luck,为什么不是Fate,风险,乃至概率(围棋AI中的胜率,又和复杂度有关)】 本章是全书的导言。作者关注到,外在的滋养(外在善)对卓越也是很重要的。作者思考,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区分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孟子】品达的诗揭示出,The tenderness of a plant is not the dazzling hardness of a gem (p.2).  特别地,人的脆弱性,也是其卓越的一部分。外在善具有偶然性,对于人就体现为其脆弱性。作者指出,希腊人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多少机运,我们需要与之共存? 作者在本书中,将古希腊悲剧和古希腊哲学放在一起研究,并为之说明其方法论。作者指出,哲学中的一种倾向——追求自足的生活,恰恰忽视了悲剧问题【外在善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a Philosophical Life

Zagzebski, L. (2016).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a Philosophical Life. 该文为作者的学术回忆。 作者生于天主教家庭,早年接受天主教教育,本打算学physics。 大一曾选修David Nivison的中国哲学课程。 抗议越战期间,注意到政治使人变样。特别是,当注意到自己被政治党派背叛时。 Their emotional reaction is sometimes generalized to a sense of betrayal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they had previously trusted. 与学界交往,吸收Ernst Sosa的思想,注意到了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的意义。柏拉图、阿奎那、斯宾诺莎等哲学家都把至善视为一种理智状态。【感觉就像朱熹的格物致知,最后豁然贯通】于是,作者开始关心知识论、政治哲学中的理智德性因素。例如,知识论中,理智德性常常是其背景。再如,政治哲学中,应该考量epistemic authority【有点像专家治国,技术官僚】。 美德伦理学的重要性在于其积极态度。康德的义务,关注morality compels,是一种强迫。美德伦理学则强调美德,关注morality attracts,是一种吸引,例如榜样。 最后,作者还谈了一些哲学的公共参与。

蒙文通学记

蒙默 编,《蒙文通学记(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蒙季甫:文通先兄论经学(页69-) 该文提及蒙文通如何教导人入门经学。 首先,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流派。阅读篇目(要求背诵):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 其次,了解经学家概况及其著作。阅读篇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通论》,江藩《汉学师承记》,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儒林传。 再次,经学入门需知家法(各家有各家的讲法)。阅读篇目:廖平《今古学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蒙文通《经学抉原》,皮锡瑞《玉制笺》,陈立《白虎通义疏证》。 再次,研究礼制,因为礼制是通贯群经的,是经学的骨架。【2023.11.29突然悟到,郑玄就是这一观点的活生生的例子!】今文学礼制的核心:《王制》、《白虎通义》。古文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五礼通考》,《礼书通故》。 接着,正式读经。《十三经注疏》。清人注疏。 作者提到蒙文通治经的一个案例。《孟子》中的助法、彻法。在这一点上,孟子并不是主张某种仁政、“乌托邦”,而是恢复西周旧制,国野异制(页76)。 战国后期,各家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互相融合,改变了自身的原始面貌。汉代儒学,正是战国后期吸收百家之长,才能提出革命素王、一王大法这些理论。 王汎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 (页271-302) 蒙文通的两个重要思想:古史多系论(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并立的,主要有齐鲁、三晋、荆楚);大势变迁论。 晚清时代,随着废科举改策论,时人阅读史书的分量增加。逐渐,经学转变为史学(以史证经→以经附史)。 顾颉刚从时间着手,古史辨运动提出层累造成说。蒙文通从空间着手,提出地域多元说。 蒙文通《古史甄微》注意到《孟子》中的十三件古事。 大势变迁论:1,以明变为宗,强调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事不孤起,必有其邻“,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 龚谨述:蒙文通先生传略 (页303以下) 蒙文通在四川师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后又从江南地区的欧阳竟无学习佛学。 在经学与史学方面,关注先秦思想的差异性,提出三系说,认为齐鲁、三晋、荆楚具有地区性的思想差异。 在儒学思想上,晚年以陈确的思想为主干来分析宋明理学。

After Virtue 追寻美德

MacIntyre, A. (2013). After virtue. A&C Black. 第一章 作者指出,当今的道德语言处于失序disorder状态,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象学都无法提供对此有益的认识。 第二章 当代道德争论的特点:无休止(喋喋不休)。 原因: 1,争论的前提具有不可公度性【鸡同鸭讲】 2,非位格性【本是人的行动,被升华为道德规则】 3,其实各自是有历史起源的 作者以情感主义emotivism为例,该理论主张道德判断只是一种情感表达。这种主张似乎就支持了为什么道德争论是无休止的,因为都是情绪表达。但是,作者指出,情感主义存在一个混淆,因为道德语句是具有意义sense的。【即,“杀人是不好的!”这可以是一种语气,但是不能把语气和这句话的意义相等同】 情感主义源于直觉主义,需要追溯到摩尔《伦理学原理》。该书的三大发现:(1)善是不可定义的一种属性;(2)功利主义:善即是产生最大善的行为;(3)道德哲学的终极真理:最大善就是人的友谊和审美。作者认为,第一点是断言,而非论证。其余两点则具有争议。 作者认为,情感主义造成一种道德没落,丧失了对道德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的追求。 第三章 道德观念都有其社会语境,如韦伯以魏玛为语境。emotivism却是企图脱离社会语境。 第四章 本章则做了现代道德哲学史的回顾:克尔凯郭尔→康德→休谟。其中不乏批评,如认为康德的绝对律令,有时那些完全琐碎的东西“周三吃糖”也能通过检验。这种哲学史,造成了当代的道德语言的表述。 第五章 上一章只是反驳了个别现代道德哲学的论证,本章则是要说明,现代道德哲学的道德合理性的论证是失败的,因为其脱离了其历史语境【古今之变】,即目的论的有神论。 >>由古典道德的有神论形式居支配地位的、具有双重意义、目的和双重标准的道德表达贯穿了这一阶段始终。说某人应该做某事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这些环境中将导致人的真实目的,同时还是说,这一行为是与神规定的及理性所理解的律法的命令相一致。这样,道德言论就仅在这一框架之中被用于表达真实的或虚假的主张。 古典的道德语言,同时意味着:(1)导向善的目的;(2)符合神的规定 >>我们看到,构成了他们思想历史背景的道德体系是一个须具备三个因素的结构:未经教化的人性,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成为的人和能够使人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的道德戒律。但是,对

Xiang Yuan (Village Worthies): The Appearance-only Hypocrite

Sung, W. (2016). Xiang Yuan (Village Worthies): The Appearance-only Hypocrite. Dao, 15, 175-192. 伪君子hypocrite涉及deception和pretence。作者认为,pretence对于伪君子而言是必要条件。 作者又区分两种伪君子:内外不一;徒有其表。作者认为,乡愿是徒有其表的伪君子(其内心没有任何信念可言)【空心人】。 乡愿对道德共同体有害(因为他随大流,跟随popular opinion),也对他人(无益于他人的moral cultivation)和自己有害(缺乏integrity)。 【但是,更重要的是,伪也需要相似性】

王船山批判“诚于伪”现象之疏解

钟志翔. (2023). 王船山批判"诚于伪"现象之疏解. 船山学刊(3), 26-36. 伪 伪在迹:苏威、赵普(言行不一) 伪以诚(诚于伪):蔡邕之叹董卓,姚崇之泣武曌【比如,朝鲜人为金日成而哭泣】、严诩(乡原) “诚于伪”之成因 1,因流俗的熏染而丧失本心。 2,心官因感官图便利而被掩蔽。 3,诚之形式结构所导致的判断(诚的形式条件就是合一不二)。 王船山说:“诚者,虚位也;知、仁、勇,实以行乎虚者也。故善言诚者,必曰诚仁、诚知、诚勇,而不但言诚。”“虚位”即指出诚的形式义,而“知、仁、勇”即是内容。 换言之,船山认为,诚,是虚的形式,需要具体的正理来充实,而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要诚(这就成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之小人”) 诚的对立面是不诚,故曰不诚无物。船山:“若将此‘诚’字降一格,使与‘欺’字‘伪’字作对,则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之小人便是配天之至诚矣。” 内心服膺某事是否为诚?答案是悬疑的,因为对诚来说,内心服膺某事还远不充足,其中是发自天性还是出于俗情,是合乎天理还是顺从成见,是内外周遍还是止于形式,实有天壤之别,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诚于伪”的现象中,依照诚的形式条件,根据内心情感对流俗价值的深度认同,而具有诚的外表;但因其遗落了天理原则,混同了道德情感与物欲情感,以致消泯了道德情感,实际上只能是伪。

Who Does the Sounding? The Metaphysics of the First-Person Pronoun in the Zhuangzi

Ming, T. (2016). Who Does the Sounding? The Metaphysics of the First-Person Pronoun in the Zhuangzi. Dao, 15(1), 57-79. 本论文研究“吾丧我”(齐物论第一章)。 对于“吾丧我”,有两种解释: (1)SR(single-reference),认为吾与我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2)DR(double-reference),认为吾指的是私我。我指的是社会我。 作者结合Anscombe的研究,提出第三个解释: (3)NR(non-reference),吾丧我,意即,I has not renferent. 我没有所指。即,there is no ONE. 【类似洋葱,这个“我”的指称是空白的】

Bernard Williams

Chappell, Sophie-Grace and Nicholas Smyth, "Bernard William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2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 Uri Nodelman (eds.),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23/entries/williams-bernard/>. Williams专业领域在于道德哲学,他反对伦理学的系统化,因为伦理生活是复杂多面的。此人对道德哲学两大贡献:(1)强调主体的诚实integrity或本真authenticity;(2)反柏拉图主义、反还原论主义,以哲学自然主义为旗帜。 他的第一本书 Mor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1972)涉及了许多他作品中的中心议题。 Problems of the Self (1973), Moral Luck (1981)是其论文集。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1985)这本书则汇集了他对道德哲学较为集中统一的论述。 Shame and Necessity (1993)则是他在牛津对古希腊伦理学的研究。得了癌症后,出的书 Truth and Truthfulness  (2002)论证了客观真理的重要性(反对罗蒂和德里达对真理的否定)。 他对当代道德哲学持一种消极态度,认为道德哲学被那些系统化的理论家搞得很无聊。 在他的一篇著名论文"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1981: 101–113)中,他主张,所有的理由reason是内在的,没有外在理由。换言之,we cannot have genuine reasons to act that have no connection whatever with anything that we care about.

Looking for Reasons to be Good: Mengzi as a Moral Advisor

Young, D., Ming, T. Looking for Reasons to be Good: Mengzi as a Moral Advisor. Dao 22, 555–575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1712-023-09906-7 本文从道德说服的角度来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为什么孟子劝说失败了?如何给出实用的道德建议?作者认为,与其用圣人模式来道德说服,不如以建议者(顾问)模式来进行。 借助Bernard Williams的external reason (知道该去做) and internal reason (需要动机去做) 的区分,作者指出,齐王的不为是缺乏动机,没有看到内在理由。因此,孟子的劝说需要提供一个动机。 接着,作者论证以圣人模式来劝说(劝说者作为圣人)是不现实的unrealistic。

儒家致善主義

陈祖为,《儒家致善主義》,韩锐 周昭德 陳永政 译,香港商务,2016年。 第一章 政治权威如何证成? 西方现代政治思想:自然权利 儒家:(1)外在工具:政治权威是实现民众福祉(good life)的外在工具;(2)内在价值:政治权威的内在价值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道德态度与委身(得民心)。 第二章 作者论证,限权政府(三权分立)对儒家政治哲学是必要的。在非现实政治的情况下,不能依靠一元权威,而是需要诸多有美德的人互相制衡。

A Confucian Defense of Shame: Morality,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Dangers of Shamelessness

Topic: A Confucian Defense of Shame: Morality,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Dangers of Shamelessness Speaker: Mark BERKSON 作者要为shame的价值辩护(特别是儒家的角度)。什么时候羞耻是合适的? 1,为什么shame被视为消极的?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 Note: shame vs. guilt shame: from the community guilt: from a higher being (God) 2,儒家 如何回应羞耻 西方:忏悔repentance, 补赎atonement  儒家:修身,自省,思——羞耻作为一种motivating  force,体现出一种张力(你的现在状态和你的理想品格)作者称之为moral shame: "you are better than that."有别于pathological shame: "I am defective", "I am unworthy of love." guilt: acts and consequences shame: characters, who I am 作者认为二者都是必要的 作者还考虑到了心理学研究,身体热成像与各种情绪(如羞耻)。 最后作者提到“无耻”,认为这是真正的危险,特别是在政治领域,例如Donald Trump。

Theories of Truth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McLeod, Alexus, Theories of Truth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 London,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2016. James Peterman书评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作者从以下文本展开探讨:论语、孟子、墨子、荀子、庄子、淮南子、杂家、王充、徐干。有些学者主张中国哲学没有真理概念,作者的思路是,要探究不同思想家有哪些自己的真理概念。更进一步,作者主张要区分真理理论和真理概念。就前哲学的直觉而言,人们都有真理概念,即关于与实在相符合。没有真理理论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理概念。 书评者则对作者的文本解释提出质疑,强调要避免可能的解释错误。比如正名,孔子可能只是在澄清概念,而没有强烈的真理宣称。 【很奇怪,难道古希腊的“去蔽”就能翻译成为德语的真理?海德格尔?古希腊有concept of truth吗?】 Frank Saunders Jr.书评 作者主张中国哲学家既有真理概念,也有真理理论。作者把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对中国哲学文本进行解读——书评者对此表示抗议,认为解释(方法论)上会出问题,真理概念在作者这变得更抽象了。 Overall, McLeod's two best-supported claims are (1) that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both had and used terms that assessed the semantic adequacy (i.e., truth) of language and therefore count as truth concepts (pp. 18–20), and (2) that an interest in the pragmatic adequacy of language did not prevent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 from having a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pp. 16–18, 64–66). 作者的主要论点(即第一点)是,语义上中文有对应的真理概念。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Linda Zagzebski, Exemplarist Mor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Mark H Opwood书评 本书第二章讨论admiration概念(羡慕有时会引发ressentiment),第三章讨论exemplar概念。四至七章则建构作为道德理论的榜眼主义exemplarism。最后一章则讨论元伦理学上的榜样主义的语言问题。 书评者认为,作者企图把admiration置为其整个道德理论的基础,有点勉强。因为,有时admiration,羡慕的东西,并不是好东西,也不是对道德而言必然的东西(如成功)。 Robert C. Roberts书评 作者道德理论的源头是基于反思的羡慕admiration on reflection——这是我们确认榜样的方法。因此,得出一系列观点: 德性就是我们所羡慕的榜样的特点。 善的目的就是榜样所带来的事态。 对的行为就是榜样在某环境下基于某种理由做出的。 可欲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就是榜样所欲求的生活。 道德教育就是模仿榜样。 对于道德选择来说,情感比道德推理更基础。 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一样是可羡慕的。 书评者指出,作者的理论是基于直接指称理论The theory of direct reference(the Putnam-Kripke theory)。例如,什么是水?水不意味着H2O,而是 the meaning of "water" is whatever is like this (pointing to a water sample). 我们是在语言共同体中,通过日常生活,来指称水的。作者Linda把这个理论运用到道德-语言共同体,那么,那些道德词汇,如德性,首先就意味着指称exemplar。

The Image of God: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the Problem of Mourning

Eleonore Stump, The Image of God: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the Problem of Mourning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Aakko, Maikki书评 Stump的神义论三部曲: 1, Wandering in Darkness 通过解读叙事,以阿奎那的理论来处理恶的问题 2, Atonement 神圣的救赎在神义论中的地位 3,本书:the problem of mourning. 面对苦难,人们会为这样的事实而哀悼:不能生活在更好的可能世界。 作者的主张:在苦难中的成人(人的成全)比没有堕落世界中的成人更荣耀。值得哀悼的痛苦是有其补偿性的好处的。 书评者的质疑:1,存在极端的恶【让我想起了萨德】;2,那些没有在苦难中挺过来的人(失败者),怎么办?;3,作者所预设的形而上学:一个有苦难的必要的世界——这是可接受的吗?

当代元伦理学导论(第2版)

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第2版)》,张鑫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一阶first-order问题:哪个行为是正确的——规范伦理学 二阶second-order问题:问题的问题——元伦理学 例如:形而上学问题(是否存在道德事实),认识论问题(道德判断的真假何以可能),道德心理学问题(行为与动机的联系是什么),现象学问题(道德性质如何表征在道德主体的经验中)。 本书围绕元伦理学的核心争论展开:认知主义 vs 非认知主义 cognitivism:道德判断表达的是道德信念belief,而道德信念有真假(适真的truth-apt),因而道德判断有真假。 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是非认知状态的表达(如情感、欲望),因而道德判断无真假。 强认知主义:道德判断有真假+ ——自然主义:道德事实可还原为自然事实。 ——非自然主义:道德事实不可还原为自然事实。 ——反道德实在论:不存在道德事实。 弱认知主义:道德判断适宜用真假来评价。 ——反道德实在论(反应依赖理论response-dependence):道德事实只是在人的观念之中。 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不适真+ ——情感主义emotivism:道德判断是情感表达 ——准实在论quasi-realism:道德判断是赞成或反对的情感倾向disposition ——规范表达主义norm-expressivism:道德判断是我们对接受某一规范的表达 就道德判断和动机的关系而言, 内在主义internalism:道德判断和动机是内在联系的 外在主义externalism:道德判断和动机的关系是偶然的 反休谟的动机论:道德判断本身可以产生动机。

Mencius and Masculinities: Dynamics of Power, Morality, and Maternal Thinking

Birdwhistell, J. D. (2012). Mencius and masculinities: Dynamics of power, morality, and maternal thinking.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aul Golding书评 本书的核心论点:孟子的男子气概的理想(以圣王为例)中蕴含着女性特质。My claim is that Mencius advocates a certain masculine ideal, embodied in the true king, and that this ideal form of masculinity incorporates gender traits widely accepted as female”(p. 111).  书评者对作者的第四章不满意,认为梁惠王的自我中心特征和男子气概毫无关系。换言之,书评者认为,战国时期的人不会把自我中心视为男性特征之一。另外,作者还把一些较为中性的品质(如德性、忍耐力)归结为女性特质,这是难以信服的。最后,作者强加现代的性别刻板印象于文本解读中。 Sarah A. Mattice书评 Through a careful analysis of imagery, agrarian connotations, and maternal practices, Birdwhistell argues that the new masculine ideal the Mencius calls for is, in fact, the result of extensive transgendering of specifically female and maternal practices. 作者认为,孟子的新的男性理想人物,是通过女性特质的变性而得来的。 首先,作者认为,《孟子》是一个性别文本。第三、四章,作者举出两种孟子反对的男性类型:神农(抹杀了社会区别)、梁惠王(自我中心)。第五、六、七章聚焦于统治者的作用。第五章探究仁政与母性的关系。第六章研究统治者的模范作用。第七章探究统治者作为父母官的意义。君臣关系如同母子关系。第八章,作者的问题:孟子心性论中性别扮演何种角色?

Heidegger's Volk: Between national socialism and poetry

Phillips, J. (2005). Heidegger's Volk: Between national socialism and poet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4 Toward the Uncanny Homeland 本章分析海德格尔的家的概念 德国没有民族神话,寻根时,便求诸希腊。海认为,德国人必须区别于希腊。 纳粹的家是生存空间,是可量化的领土,与海不同。 对于家的一个先导概念,是康德的orientation (p. 181ff)。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我?海:理解世界,无论是否迷失方向。康德:克服迷失方向。海:定向是在世存在的存在在家。笛卡尔的家在于主体性。海:人作为本真的共在,居住于家,甚至这本身就是家。康德则没有考虑到人的历史性问题。康德的这种世界性空间cosmopolitan space排除了家,是一种均化的空间。 什么是德国人?通过与他者(希腊)相遇来确定。海的人民Volk的本质,在于其决断。 接着,转入对uncanny概念的分析。佛洛依德认为unheimlich,是一种压抑的记号,源头在这一意义上是陌生可怖的。海则指出,不在家是一个更原始的现象。此在在黑暗中失去了定向。此在在无面前感到可怖。在焦虑中,此在经历到了那有别于“(日常)世界”的源头。海的家实在可怖的意义上是源初的。熟悉的根源是不熟悉的。【近乡情更怯】真地栖息在祖国,即是栖息于存在的不确定的惊恐中。海珍视这种佛洛依德意义上的压抑(不寻求它的解决),视为本真状态。对于海,近于本源是神秘的。若本源是公开的(如纳粹的生存空间),那它就不是本源。这个故乡的根源在于这场民族主义起义的受害者所经历的恐惧。 祖国是纳粹受害者不得不保守秘密的秘密(Geheimnis)。 对于语言,海不认为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方言甚至是语言的母亲。海反感普遍语言。方言的神秘与具体化相对立。方言作为方言,它是神秘的。正是因为方言无法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另一个方言,它遮蔽了其本源性,这是由于方言是本源时间性的语言。海的乡土主义拒绝异国风情。家乡就是接近诸神。希腊的衰落并不是外国入侵,而是在自身创造完美艺术的过程中,把艺术普遍化现成化,从而走向衰落。 德国的诗歌会思考存在(不同于犹太传统)。海所谓的家国,就是存在Being。 Matthew Burch书评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