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批判“诚于伪”现象之疏解

钟志翔. (2023). 王船山批判"诚于伪"现象之疏解. 船山学刊(3), 26-36.


伪在迹:苏威、赵普(言行不一)

伪以诚(诚于伪):蔡邕之叹董卓,姚崇之泣武曌【比如,朝鲜人为金日成而哭泣】、严诩(乡原)


“诚于伪”之成因

1,因流俗的熏染而丧失本心。

2,心官因感官图便利而被掩蔽。

3,诚之形式结构所导致的判断(诚的形式条件就是合一不二)。


王船山说:“诚者,虚位也;知、仁、勇,实以行乎虚者也。故善言诚者,必曰诚仁、诚知、诚勇,而不但言诚。”“虚位”即指出诚的形式义,而“知、仁、勇”即是内容。

换言之,船山认为,诚,是虚的形式,需要具体的正理来充实,而不是随便什么东西都要诚(这就成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之小人”)

诚的对立面是不诚,故曰不诚无物。船山:“若将此‘诚’字降一格,使与‘欺’字‘伪’字作对,则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之小人便是配天之至诚矣。”


内心服膺某事是否为诚?答案是悬疑的,因为对诚来说,内心服膺某事还远不充足,其中是发自天性还是出于俗情,是合乎天理还是顺从成见,是内外周遍还是止于形式,实有天壤之别,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诚于伪”的现象中,依照诚的形式条件,根据内心情感对流俗价值的深度认同,而具有诚的外表;但因其遗落了天理原则,混同了道德情感与物欲情感,以致消泯了道德情感,实际上只能是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