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脆弱性(修订版)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玛莎·努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修订版)》,徐向东 等 译,译林出版社, 2018年。

Nussbaum, M. C. (2001).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导读

《善的脆弱性》,研究对象: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文学作品(古希腊悲剧)涉及运气与好的生活之关系的论述,揭示人类生活的脆弱性,并反思当代伦理学思想。作者重视人的情感联系与情感依恋。作者的主张:若要充分实现人生的善,必须考虑脆弱性。人的生活就像在变幻不定的世界中的一株植物,而非一颗宝石。


修订版序言

本书的核心问题:人容易受运气影响,在悲剧诗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这种影响起什么作用?(人类价值,在偶然性面前,何等脆弱。页28)

作者指出,人的繁盛(外在条件)对善的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这一点又受到运气的影响。悲剧诗人强调有力的情感。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某种程度上回到了悲剧诗人的这种洞见。作者对情感思考甚多。

作者关注到悲剧及其相关的哲学思考,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意义,有三点:

1,有些人类的价值,需要通过冒险行为才得以开放。

2,价值的偶然冲突。

3,情感把行动者和偶然事件联系起来。

不道德行为常是悲剧的根源。悲剧则会提醒我们意识到被遗弃者的苦难,并促成一种更恰当的伦理。


第一章 Luck and ethics 

【luck,为什么不是Fate,风险,乃至概率(围棋AI中的胜率,又和复杂度有关)】

本章是全书的导言。作者关注到,外在的滋养(外在善)对卓越也是很重要的。作者思考,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区分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孟子】品达的诗揭示出,The tenderness of a plant is not the dazzling hardness of a gem (p.2).  特别地,人的脆弱性,也是其卓越的一部分。外在善具有偶然性,对于人就体现为其脆弱性。作者指出,希腊人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多少机运,我们需要与之共存?

作者在本书中,将古希腊悲剧和古希腊哲学放在一起研究,并为之说明其方法论。作者指出,哲学中的一种倾向——追求自足的生活,恰恰忽视了悲剧问题【外在善-机运-脆弱性】。

最后,作者列了一个表,用以说明本书的论证方向:


作者论证:(1)希腊悲剧论述了A和B,并批评A的不足,因为有一些特别的人类价值只存在于B中。(2)柏拉图无法容忍B的风险,于是发展了A,之后又批评A似乎缺少了什么;(3)亚里士多德表述并发展B,认为B对于我们的与机运打交道的实践直觉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部分:悲剧


第二章 埃斯库罗斯与实践冲突

本章主要讨论《阿伽门农》出征时,杀女献祭。作者强调,悲剧所体现的伦理困境,在其中,除了理性,人们对悲剧的直观感受十分重要。悲剧作家认识到,在痛苦事件中,人仔细体验、认清形势,从而获益与成长。

对于悲剧冲突,

萨特:不要有伦理原则系统,依据自由抉择,从中跳脱出来——沦为随意的即兴表演。

黑尔:提供修正版的规则——人会因此变得自以为是,以为做出了正确选择。

康德:尊崇理性的立法——对实际生活的现实冲突,视之为偶然事件而无动于衷。

悲剧诗人:悲剧具有复杂性,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如果实在要有,那就是:清楚地认识到冲突本身,意识到我们找不到出路,努力所得到的最好结局就是要直面痛苦与折磨。尊重险恶的处境,尊重高尚的本性对此做出的反应。(pp. 49-50)


第三章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坚持家庭之爱philia而要埋葬叛国的兄弟,其父克瑞翁则坚持城邦至上。【两人都是二极管】克瑞翁的比喻:城邦如船。【克瑞翁似乎太执着于船了——船的安稳并不等于船员的健康】作者指出,如果只试图简单化,认为只有单一的一种终极善(p. 58),那么就忽视了生活的复杂性(p. 66)。【由此反观,神正论是没有悲剧的,甚至是反悲剧的】

值得注意的是,安提戈涅坚持家庭之爱,也忽视了她的姐妹、以及未婚夫对她的爱欲eros(p. 64)。

【有彼岸世界,就仿佛,棋局的结束并不在于棋盘上的终局,终局后棋局还在进行(这次输了还有下棋,这次输了,友谊赢了)。这样,就消除了不能悔棋的那种每下一步都是一次性one-off的感觉。而且,这也破坏了棋局作为语言的内置系统,终局输赢作为内置目的(见陈嘉映何谓良好生活),就可以出现假棋,人情棋】

不同于黑格尔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的解读,作者提出赫拉克利特的比喻:蜘蛛网。“是坐在网中央的蜘蛛,能够在复杂结构中感觉到并且回应来自四面八方的张力。由此我们对人类生活和灵魂本身的理解得以不断提升,并不是通过由特殊到普遍、由感觉的世界到单一和纯粹世界的那种柏拉图式的推进过程。相反,通过思想和想象在被看到的那个特殊事件谜一般的复杂性周围,反复盘旋捉摸(就像假若我们熟谙这样的写作风格,我们就会在剧本的文字间反复俳徊捉摸那样),宛如坐在相互联系的蛛网中央,回应来自每一个线索的张力。”(页101) 

最后,剧中人指出,好的慎思,在于学会灵活地让步(页117)。



第二部分 柏拉图


第四章 普罗泰戈拉篇

面对生活中的运气,本篇则试图提出一种融入计数和测量的实践科学。


插曲一 

此处,作者讨论了柏拉图的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反悲剧的戏剧。


第五章 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其价值理论:哲学家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即学习和沉思真理的生活。哲学家生活的要素:纯粹性、稳定性、真理。

作者认为,柏拉图恰恰是在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苦难)的基础上,要寻求对它的超越,才提出哲学生活。(页241-243)


第六章 会饮篇

在认识到爱的前哲学的理解之后,柏拉图提出此一理解需要被净化和超越。


第七章 斐德罗篇

作者认为,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似乎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了某种修正,肯定了非理性因素的价值,在文本中,表现为对癫狂的认可。其肯定处在于:

(1)非理智因素可以提供动力(强大的动机去做某事)

(2)非理智因素促进追求理解的渴望

(3)激情是好的人类生活中内在价值的构成部分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


第八章 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 【重要!】

本章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拯救现象。出处:《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七》

拯救现象方法论:对于现象,首先表明其中存在的难题(正方、反方);其次,尽可能寻求证明其中大多数的信念为真。(页363)

怀疑论者:只做到第一步(指出现象的正方反方),就止步不前。

柏拉图主义的批评:这种方法是懒散,不愿意去发现超越日常现象者。

亚里士多德的回应:在现象之外寻求绝对优势点,徒劳无功(作为人,不可能达到)且具有毁灭性(人类的工作变得毫无意义)。【亚氏的基本精神,就是承认日常生活的地位,承认我首先是个人。】



第九章

本章思考人禽之辨,即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伦理生活。柏拉图严格区分人与动物,人之为人在于理智。

亚里士多德则从动物运动的原因着手,探究人与动物的共同因素,即欲望。亚氏认为,动物运动的原因就在于欲望。(页418)


第十章 非科学的慎思

对于实践生活,柏拉图强调可通约性和普遍性,表现为他的神目概念God's eye (p. 311),即要从一个超越现象(人类世界)的视角去看。

亚里士多德的方案是,他也强调一般性的规则,但是,这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具有容错性的概述或指南。面对凹凸不平的柱子,柏拉图的方案是直尺,亚氏的方案是卷尺。(p. 300)这是因为,实践问题的特性:易变性、不确定性、特殊性。(页468-470)


第十一章 【本章涉及亚里士多德论苦难】

亚主张:好的生活是脆弱的,因为会受到运气的影响(如:灾难)。(页500)

好的生活,需要活动energeia,即一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光是保有一种美德的状态,是不够的,因为这犹如一个有德者处于长期睡眠状态、卓越的田径运动员却并不参与跑步。(页504)

有两种情况会削弱幸福:活动的手段被剥夺(如没有资源做某事,没有钱),活动的目的被剥夺(进行友谊活动,但是朋友死了)。

总之,亚氏认为,好的生活,外在运气也是其条件之一,因为德性的活动会受到运气的影响。


第十二章 【亚氏论友爱,友爱涉及到相似性】

相比于柏拉图的那种超越的孤独生活,亚氏强调政治生活是人的本性,即人际交往对于好的生活的不可或缺。美德具有关系性。

爱,意味着一种与独立的外在的事物的关系。亚氏认为,友爱意味着:(1)双向性,相互依存;(2)相对独立性,对象是作为独立的善而存在,因此希望对方好。柏拉图的爱意味着占有对方,亚氏的爱则是拥抱对方。

在友爱中,人们产生相像的欲望,使得美德榜样得以可能。(页568)参考《尼各马可伦理学》


插曲二

亚氏对悲剧的定义:通过怜悯和恐惧来净化(katharsis)悲剧经验。

作者指出,所谓的净化,就是清理与澄清,通过情感性的回应而发生。


第十三章 赫卡柏

本章是对悲剧《赫卡柏》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的复仇行为,报杀子之仇,怨→仇】

当美德失去信任和联系的基础时,其本质发生微妙地改变。(页656)善良的女人转变为如同面露凶光的嗜血母狗。谈及尼采论复仇。(页661)

对于好人的堕落问题,亚氏表示,好人会堕落,但不总是一直堕落下去【因为好人的德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